📢 Gate廣場 #MBG任务挑战# 發帖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
想要瓜分1,000枚MBG?現在就來參與,展示你的洞察與實操,成爲MBG推廣達人!
💰️ 本期將評選出20位優質發帖用戶,每人可輕鬆獲得50枚MBG!
如何參與:
1️⃣ 調研MBG項目
對MBG的基本面、社區治理、發展目標、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
2️⃣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
參與MBG相關活動(包括CandyDrop、Launchpool或現貨交易),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收益圖或實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竅門,也可以是現貨行情點位分析,內容詳實優先。
3️⃣ 鼓勵帶新互動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或者有好友評論“已參與/已交易”,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
MBG熱門活動(帖文需附下列活動連結):
Gate第287期Launchpool:MBG — 質押ETH、MBG即可免費瓜分112,500 MBG,每小時領取獎勵!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30
Gate CandyDrop第55期:CandyDrop x MBG — 通過首次交易、交易MBG、邀請好友註冊交易即可分187,500 MBG!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
Web3重演互聯網發展軌跡 從概念熱潮到生態構建
Web3正在重復互聯網的發展軌跡
商業的底層邏輯從未改變。無論是從門戶網站到移動應用的Web2時代,還是從發行代幣到構建基礎設施的Web3時代,繁榮背後遵循的其實是同一條發展路徑—只是這一次,敘事包裹在協議之中,資本隱藏在代碼之內。
回顧過去十年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到一條清晰的路徑:概念驅動,融資先行於用戶增長;補貼拉動流量,資本推動增長;接着是裁員、提高效率、追求盈利;最後是平台轉型和技術重構。如今的Web3領域,也正踩在類似的發展節奏上。
過去一年,項目方之間的競爭演變成了一場利用代幣生成事件(TGE)和空投來爭奪用戶的擂臺賽。沒有人想落後,但也沒有人知道這場"換用戶"的比賽究竟還能持續多久。
讓我們沿着歷史的腳步,來看看Web3是如何走到今天,又可能將走向何方。
互聯網行業發展階段回顧:從撒幣擴張到產業生態
1. 敘事驅動,萬衆創新階段(2010年前)
這是一個由"名詞"定義趨勢的年代。"互聯網+"成爲萬能鑰匙,不管你做的是醫療、教育、出行還是本地生活,只要加上這三個字,就能吸引熱錢和關注。創業者不急於做產品,而是先找賽道、造概念、寫商業計劃書。投資人追逐的不是收入曲線,而是能否講出一個"足夠新、夠大、好想象"的故事。
O2O、社交電商、共享經濟,一輪輪概念輪動之下,項目估值飛漲,融資節奏被敘事節奏主導。核心資產不是用戶、不是產品、也不是數據,而是一份能講好故事的融資PPT。
這也是一個"誰先站位,誰就有機會"的時代。驗證產品、跑通模式是第二步,先把故事講上風口,才有資格進入賽場。
2. 燒錢擴張,流量爭奪階段(2010-2018)
如果說上一階段是靠故事爭取注意力,這一階段則是靠補貼硬搶市場。
從網約車大戰,到共享單車混戰,整個行業陷入一種高度一致的打法:用資本換規模、用價格換習慣、用虧損換入口。誰能多燒一輪融資,誰就有資格繼續擴張;誰能拿到下一輪投資,誰就能在戰場上留下位置。
這是一個把"搶佔用戶"放在一切之上的時期。體驗、效率、產品壁壘都靠後排,關鍵在於—誰能率先成爲用戶默認的選擇。
於是補貼大戰愈演愈烈,低價幾乎成了標配:打車不到5元,掃碼騎車1分錢,線下門店貼着App二維碼,等着你免費喫飯、剪發、做按摩。看似是服務普及,實則是一場由資本控制的流量爭奪戰。
這不是誰產品更好,而是誰更能燒錢;不是誰能解決問題,而是誰更快"圈地"。
長期來看,這也爲之後的精細化轉型埋下了基礎—當用戶是被買來的,就必須花更多力氣去留住;當增長靠外力驅動,就注定難以自我閉環。
3. 落地,精細運營階段(2018-2022)
當故事講得太久,行業終將回到一個現實問題:"增長之後,如何落地"。
從2018年開始,隨着移動互聯網用戶增速放緩,流量紅利逐漸消退,獲客成本持續上升。
據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9月底,中國移動互聯網月活用戶接近12億,較2018年僅增長約1億,耗時近四年半,增速顯著放緩。同時,網路購物用戶規模在2022年達到8.5億,佔網民總數的近80%,用戶增長空間趨於飽和。
與此同時,大量靠融資驅動的"故事型"項目逐漸退場。O2O和共享經濟是這一階段清算最集中的區域:多個項目相繼倒下,背後是一整套無法自洽、缺乏用戶忠誠度的增長模型被市場淘汰。
但也正是在這場退潮中,一批真正跑出來的項目顯現了出來。它們有一個共同特徵:不是靠補貼刺激出來的短期熱度,而是通過真實剛需場景與系統能力,完成了商業模式的閉環搭建。
這一階段,增長不再是唯一的目標,能否把增長轉化爲結構性的留存與價值沉澱,才是決定項目生死的真正分水嶺。粗放式擴張在這個階段被淘汰,真正留下來的,是那些能在效率、產品、運營之間構建正反饋機制的系統型項目。
這也意味着,敘事驅動的時代已經過去,商業邏輯必須具備"自我閉環"的能力:留得住用戶、撐得住模型、跑得通結構。
4. 生態基本定型,技術變革求機遇階段(2023至今)
龍頭項目跑出來之後,生存問題已被大部分項目解決,而真正的分化,才剛剛開始。
平台之間的競爭,不再是用戶爭奪戰,而是生態能力的比拼。隨着頭部平台逐步封閉增長路徑,行業進入結構趨穩、資源集中、協同能力主導的週期。真正的護城河,不一定是某一項功能領先,而是系統內循環是否高效、穩定、自洽。
這是一個屬於系統型選手的階段。格局基本定型,新變量若想突圍,只能尋找結構邊緣的縫隙與技術斷點。
這一階段,幾乎所有高頻剛需賽道都已被巨頭劃定邊界,過去還能靠"上線早、燒錢快"爭位置,而現在,增長必須嵌入在系統能力之中。平台邏輯也隨之升級:從多產品堆疊轉向生態飛輪,從單點用戶擴張轉向組織級協同。
隨着用戶路徑、流量入口、供應鏈節點逐步被幾家頭部平台掌控,產業結構開始趨於封閉,留給新進入者的空間愈發有限。
但也正是在這種結構性收攏的環境中,某些公司成爲了異類。它們並沒有試圖在既有生態中爭奪資源位置,而是彎道超車,從底層技術出發,用新算法重構了內容分發邏輯。在主流平台仍依賴社交關係鏈進行流量調度的背景下,這些公司構建了一套以用戶行爲爲基礎的分發系統,從而建立起自己的用戶體系與商業閉環。
這不是對既有格局的改良,而是一種繞過既有路徑、重建增長結構的技術突破。
這些案例提醒我們:即便產業格局趨於固化,只要還有結構斷層或技術空白,仍可能出現新玩家。只是這一次,路徑更窄、節奏更快、要求更高。
Web3的今天,正處在類似的臨界區間。
Web3當前階段:互聯網演化邏輯的"平行鏡像"
如果說Web2的崛起,是在移動互聯網和平台模型的推動下完成的產業重組,那麼Web3的起點,則是建立在去中心化金融、智能合約與鏈上基礎設施上的一次系統重構。
不同的是,Web2建構的是平台與用戶之間的強連接;而Web3,則試圖將"所有權"打碎、分發,並在鏈上重組新的組織結構與激勵機制。
但底層的動力並沒有變:從故事拉動,到資本驅動;從用戶爭奪,到生態飛輪,Web3所經歷的路徑,幾乎與Web2如出一轍。
這不是簡單的對比,而是一種路徑結構的平行重現。
只不過這一次,燒的是代幣激勵;搭的是模塊化協議;卷的是TVL、活躍地址和空投積分表。
我們可以將Web3至今的發展,粗略劃分爲四個階段:
1. 概念驅動階段—發幣驅動:故事先行,資本湧入
如果說Web2的早期靠的是"互聯網+"的故事模板,那麼Web3的開場白則寫在以太坊的智能合約裏。
2015年,以太坊上線,ERC-20標準爲資產發行提供了統一接口,也讓"發幣"成爲一項所有開發者都能調用的基礎能力。它沒有改變融資的本質邏輯,但極大降低了發行、流通和激勵的技術門檻,從而讓"技術敘事+合約部署+代幣激勵"成爲Web3創業早期的標準模版。
這一階段的爆發,更多來自技術層的驅動—區塊鏈第一次以標準化形式賦能創業者,使資產發行從許可制走向開源化。
不需要完整的產品,不需要成熟的用戶,只要有一個能講清由區塊鏈技術驅動的新時代邏輯的白皮書,一份誘人的代幣模型,一段可運行的智能合約,項目就能迅速完成從"想法"到"融資"的閉環。
Web3的早期創新,不是因爲項目多聰明,而是因爲區塊鏈技術的普及帶來了新的想象力。
而資本也迅速形成"下注機制":誰先卡位新賽道,誰先起盤,誰先把敘事打出去,就有可能獲得指數級回報。
這催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資本效率":2017至2018年間,ICO市場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爆發式增長,成爲區塊鏈歷史上最具爭議也最具標志性的融資階段之一。
根據數據,2018年第一季度,ICO融資總額達到63億美元,超過了2017年全年融資總額的118%。其中,部分項目的ICO籌集了數十億美元,創下了歷史紀錄。
在"萬物皆可區塊鏈"的窗口期—只要貼上標籤、搭出敘事,哪怕落地路徑還未清晰,也能預支未來的估值想象。DeFi、NFT、Layer1、GameFi...每一個熱詞,都是一個"窗口"。項目估值在代幣還未流通前就飆到數億美金,甚至數十億。
這是一種低門檻進入資本市場的機會,也逐漸形成了一套相對清晰的退出路徑:一級市場提前卡位,二級市場通過敘事與流動性激發情緒,然後在窗口期完成退出。
在這一機制下,定價的核心,不是項目做了多少,而是誰更早卡位、誰更善於制造情緒、誰掌握了釋放流動性的窗口。
它本質上是區塊鏈早期新範式典型特徵—基礎設施剛落地,認知空間尚未填滿,價格往往先於產品本身形成。
Web3的"概念紅利期"由此而來:價值由敘事定義,退出靠情緒驅動。項目與資本在一個流動性驅動的結構中,相互尋找確定性。
2. 燒錢擴張階段—項目扎堆,用戶爭奪戰全面打響
一切變化,始於一次"史上最貴的感謝信"。
2020年,某DEX向早期用戶空投了400枚代幣,每份空投當時價值約1,200美元。項目方稱之爲"回饋",但行業看懂的是另一個詞:冷啓動的最優解。
起初只是"回饋社區"的姿態,卻無意中打開了行業的潘多拉盒子:項目方發現,原來發幣可以換忠誠,換流量,甚至換出一個社區幻覺。
空投,從選項變成了標配。
從那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