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中立原則在司法實踐中的演變:從專利法到刑事案件的應用

robot
摘要生成中

技術中立原則在司法實踐中的演變與應用

近年來,多起涉及程序員或技術團隊因提供服務而被追究刑事責任的案件引發關注。這些案件涉及多個領域,如軟件開發、NFT平台、Web3資訊、交易所等。在這類案件中,一個關鍵問題是:能否以"技術中立"爲由爲當事人爭取從輕處罰甚至無罪?

要全面理解技術中立原則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需要從其歷史沿革和演變過程入手。本文將梳理該原則的起源、發展及在中國法律體系下的適用情況,探討其在刑事案件中的辯護思路和法律邊界。

邵詩巍律師 | 刑事案件中,技術中立能否作爲有效抗辯理由?(一)技術中立的司法演進及法律適用脈絡

技術中立原則的起源與發展

技術中立原則最早源於美國專利法中的"普通商品原則"。該原則認爲,如果一種商品有廣泛的合法用途,不能僅因有人利用它實施侵權就推定生產者有侵權意圖。

1984年美國最高法院在"索尼案"中首次將這一原則應用於版權領域。法院認定索尼生產的錄像機具有錄制無版權內容等合法用途,不構成幫助侵權。這一判決確立了技術創新的保護邊界,被稱爲"索尼規則"或"技術中立原則"。

然而,P2P技術的興起對索尼規則提出了挑戰。2005年的Grokster案中,美國最高法院確立了"積極誘導規則",即當有證據表明技術提供者有引誘侵權的意圖時,仍應承擔幫助侵權責任。這一判決重塑了技術中立原則的適用邊界。

此外,隨着互聯網的發展,1998年美國頒布的《數字千年版權法案》提出了"避風港原則",爲網路服務提供商設置了版權侵權責任的豁免機制。該原則要求服務商在不知情且未主動參與侵權的情況下,及時移除侵權內容並指定版權代理人,以免除連帶賠償責任。

邵詩巍律師 | 刑事案件中,技術中立能否作爲有效抗辯理由?(一)技術中立的司法演進及法律適用脈絡

技術中立原則在中國的發展與適用

在中國法律體系中,技術中立原則涉及互聯網監管、知識產權和電子證據等多個領域。

在互聯網內容監管方面,2017年網信辦發布的規定強調平台不得以"技術中立"推卸管理責任。在電子證據領域,由中立第三方平台提供的電子數據可推定其真實性。

在知識產權領域,2006年制定的《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吸收了"避風港原則",規定了"通知+刪除"機制。同時,該條例引入"紅旗原則",即當侵權內容明顯或通過算法誘導傳播時,技術中立抗辯無效。

中國法院在多個案例中對技術中立原則進行了探討和應用。如在愛奇藝訴大摩網路廣告屏蔽案中,法院認定廣告屏蔽軟件構成不正當競爭。而在泛亞公司訴百度音樂盒侵權案中,法院對百度不同服務的技術中立性做出了區分判斷。

通過梳理技術中立原則的歷史沿革和國內典型案例,可以看出該原則在知識產權領域有廣泛應用。然而,在刑事司法領域,技術中立原則的適用空間和邊界仍有待進一步探討。

邵詩巍律師 | 刑事案件中,技術中立能否作爲有效抗辯理由?(一)技術中立的司法演進及法律適用脈絡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2
  • 分享
留言
0/400
熊市生存者vip
· 5小時前
法律为科技护航
回復0
烧钱研究协会vip
· 5小時前
刑事案件有些特殊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