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區塊鏈周2025】從天使決策到Sui去中心化金融:Web3建設者的見解

從Web2過渡到Web3需要的不僅僅是編碼技能——還需要對代幣經濟、社區建設和監管合規的理解。

成功的 Web3 產品必須平衡可用性、可持續性和市場準入,將技術原型轉變爲真正的流動性驅動生態系統。

資本和政策正在重塑行業;與監管框架保持一致並通過指導成長的建設者將能經受未來的週期。

在2025年臺北區塊鏈周,最深刻的印象不是展會現場的喧囂或華麗的項目橫幅,而是開發者思維與行業敘事之間更深層的緊張關係。幾年前,討論的重點集中在鏈速、融資數字或代幣價格上。今年,關注點轉向了產品可用性、合規性和長期可持續性。主題“從天使決策到Sui DeFi”捕捉了這一時刻:資本仍然是燃料,但產品和生態系統的採用才是現在真正的引擎。

對於從Web2轉型的開發者來說,這一轉變感覺像是一次心理重置。在傳統軟件中,構建意味着爲明確的功能編寫高效且穩定的代碼。在Web3中,技術只是表面。一個合約不能存活,除非它與市場、發行和流動性相關聯。這就是爲什麼黑客松在臺北屢次被強調:它們不僅是學習新工具的一種方式,也是將代碼直接投放到市場的壓力測試。開發者不再只是“服務編寫者”。他們必須理解激勵、經濟和社區,才能成爲真正的產品創造者。這種轉變,遠比掌握一種新語言,更是一個真正的障礙。

產品不是代碼:可用性、可持續性和市場準入

在過去,許多團隊只停留在將合約部署到鏈上。今天,建設者們知道,一個產品必須建立在三個層面上:可用性、可持續性和市場準入。

可用性是第一道門檻。普通用戶不關心共識設計或並行執行。他們希望能夠發送資金、借款或交易,而不被錢包設置、燃氣費用或復雜籤名所阻礙。Sui的技術設計——其對象模型和並行執行——受到贊揚,因爲它允許開發者隱藏復雜性,並提供Web2級別的體驗。

可持續性是第二層。無數項目在牛市中飆升,但在激勵消失時崩潰。現在創始人問:代幣如何捕獲價值?費用如何覆蓋成本?系統能否在三年或五年內保持活力?代幣經濟學必須自洽,而不僅僅是投機。

第三層是市場準入。即使是設計良好的協議,如果不進入真實的流動性網路,也仍然只是一個實驗。臺北最繁忙的會議往往是在項目、交易所、做市商和錢包提供商之間進行的。爲了生存,項目必須爲中心化交易所(CEX)和去中心化交易所(DEX)設計上市策略,確保早期流動性穩定,並證明合規性。談判和整合已成爲產品開發中的必經步驟。

資本與監管:立場比意見更重要

Web3的範式轉變不僅是技術層面的,也是金融和監管層面的。會議上的投資者承認區塊鏈投資“應該更具爆發性”,但重點已經改變。現在最聰明的資本尋求的是具有可持續現金流和明確合規性的項目,而不是追逐100倍的故事。

監管也在塑造市場格局。大陸中國和臺灣之間的對比是一個頻繁的話題。中國在早期是完全開放的,允許交易和ICO,但後來迅速收緊並最終禁止它們。臺灣採取了相反的道路:起初比較保守,但逐漸開放,金融監督委員會目前正在爲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準備一個許可框架。這兩條路徑證明了一件事:政策設定了市場的邊界。

全球範圍內,歐洲的MiCA框架、美國的穩定幣法律,以及新加坡或中東的加密友好政策正在設定新的坐標。對於開發者來說,擁有“正確的觀點”已不再足夠。真正的問題是在哪裏啓動,如何與監管對齊,以及首先進入哪些市場。定位往往比技術優勢更爲重要。

將事件熱度轉化爲長期溫度

臺北區塊鏈周感覺不像一個展示會,更像是一個集體學習營。從黑客松到研討會,重復出現的詞是“學習”、“實踐”、“指導”。英語流利性被強調爲更快獲取全球知識的關鍵。黑客松因建立真實的投資組合而受到贊揚。年輕開發者被提醒要識別自己的弱點,積極尋找合作夥伴和導師來填補空白。

對於個人來說,這意味着三件事:首先,提高溝通能力,特別是英語;其次,將靈感轉化爲可見的成果,如代碼提交或開源貢獻;第三,建立可靠的網路,讓同伴和導師隨時準備提供幫助。對於團隊來說,這意味着融入生態系統的供應鏈,創建合規運營,並保持靈活的結構以便在市場之間移動。

正如一位創始人所說:“好奇心、目標、導師和實踐是必不可少的。”2025年臺北區塊鏈周最大的教訓是如何將短期活動熱度轉化爲長期行業溫度。那些在心態轉變、產品設計、監管定位和個人成長方面取得成功的建設者,將是那些不僅快速行動,而且能夠承受下一個週期的人。

〈【臺北區塊鏈周2025】從天使決策到Sui DeFi:爲Web3建設者提供的見解〉這篇文章最早發布於《CoinRank》。

SUI4.94%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