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貨幣投資糾紛 民事與刑事界限如何釐清

robot
摘要生成中

虛擬貨幣投資糾紛:民事糾紛與詐騙犯罪的界限

自2021年相關監管政策出臺後,我國對虛擬貨幣的態度逐漸明晰:不禁止公民投資,但也不提供法律保護,風險自擔。虛擬貨幣不被視爲法定貨幣,不應在市場上流通。這導致了司法實踐中的一些困境:民事案件難以立案,刑事案件的證明標準又極高。

然而,司法機關對主流虛擬貨幣的財產屬性認可度越來越高。有時甚至會出現一些極端情況,即明顯屬於民事範疇的虛擬貨幣投資糾紛,也被當作刑事案件處理。因此,釐清"民事糾紛"和"刑事犯罪"的界限變得尤爲重要。

虛擬貨幣投資糾紛中,投資糾紛與詐騙犯罪的界限

一、案例分析

在廣東省佛山市中院的一個公開判例中,被告人葉某某因虛構投資項目,承諾高額回報,誘騙多人投資共計價值250萬元人民幣(包括50萬元價值的USDT),最終被認定構成詐騙罪,一審被判處有期徒刑11年,二審維持原判。

被告人及其辯護律師提出的主要觀點是:

  1. 與被害人之間屬於民間借貸關係;
  2. 證據不足以證實收取了價值50萬元的虛擬貨幣。

這些觀點均未被法院採納。值得注意的是,法院將USDT直接描述爲"款項",這種定性存在爭議,因爲虛擬貨幣並非法定貨幣。

二、民事糾紛與刑事詐騙的區別

民事糾紛和刑事詐騙的本質區別在於:行爲人是否具有非法佔有的主觀故意,以及是否客觀上實施了詐騙行爲。

本案中,法院認定葉某某構成詐騙罪的主要理由包括:

  • 將投資款用於償還舊債和個人消費
  • 在負債且收入不足的情況下繼續收取投資款
  • 制作虛假轉帳記錄以騙取信任
  • 案發前未積極籌款償還

三、虛擬貨幣作爲詐騙對象

法院認定,虛擬貨幣可以作爲詐騙罪的犯罪對象,理由是其具有管理可能性、轉移可能性和價值性。在本案中,盡管虛擬貨幣交易具有匿名性,但法院根據微信聊天記錄和被告人的供述,認定其確實收到了價值50萬元的USDT。

四、實務判斷標準

並非所有投資損失都構成詐騙。判斷是否構成詐騙罪,通常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1. 行爲人是否具有非法佔有目的
  2. 是否存在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行爲
  3. 受害人是否基於錯誤認識而處分財產
  4. 資金流向和用途是否真實、合法

五、結語

虛擬貨幣投資領域機遇與風險並存。從司法實踐來看,相關糾紛呈現出"民刑交織"的復雜趨勢。對於投資者而言,應增強風險意識,審慎決策;遭遇損失時,也需理性評估維權路徑。

雖然虛擬世界無形,但法律標準不能模糊。只有在規範中發展,才能實現技術進步與法治保障的平衡。

虛擬貨幣投資糾紛中,投資糾紛與詐騙犯罪的界限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4
  • 分享
留言
0/400
闪电出击小王子vip
· 07-22 04:09
维权能有用早就不贵了
回復0
Crypto凤凰vip
· 07-22 04:08
血亏血赚都经历过,早就麻了,还有谁~
回復0
SorryRugPulledvip
· 07-22 03:59
炒了就别想维权咯
回復0
governance_ghostvip
· 07-22 03:50
等于还是要靠自己查清项目咯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