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三期# 正式啓動!
🎮 本期聚焦:Yooldo Games (ESPORTS)
✍️ 分享獨特見解 + 參與互動推廣,若同步參與 Gate 第 286 期 Launchpool、CandyDrop 或 Alpha 活動,即可獲得任意獎勵資格!
💡 內容創作 + 空投參與 = 雙重加分,大獎候選人就是你!
💰總獎池:4,464 枚 $ESPORTS
🏆 一等獎(1名):964 枚
🥈 二等獎(5名):每人 400 枚
🥉 三等獎(10名):每人 150 枚
🚀 參與方式:
在 Gate廣場發布不少於 300 字的原創文章
添加標籤: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三期#
每篇文章需 ≥3 個互動(點讚 / 評論 / 轉發)
發布參與 Launchpool / CandyDrop / Alpha 任一活動的截圖,作爲獲獎資格憑證
同步轉發至 X(推特)可增加獲獎概率,標籤:#GateSquare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6907
🎯 雙倍獎勵機會:參與第 286 期 Launchpool!
質押 BTC 或 ESPORTS,瓜分 803,571 枚 $ESPORTS,每小時發放
時間:7 月 21 日 20:00 – 7 月 25 日 20:00(UTC+8)
🧠 寫作方向建議:
Yooldo
港股上市熱潮帶來什麼投資機會?
作者:黃凡
今年港股市場已有42家公司成功上市,募資總額突破1055億港元 。一次又一次的IPO敲鍾儀式,將一個又一個的企業送入境外資本市場。如何解讀?
進入2025年,沉寂了4年港股市場猶如迎來了一場久違的“春潮”。從年初開始,IPO浪潮一波接一波,猶如資本市場的海面上不斷掀起浪花。
從1月到6月,港股市場已有42家公司成功上市,募資總額突破1055億港元 。一次又一次的IPO敲鍾儀式,將一個又一個的企業送入境外資本市場。而來自全球各地的基石投資者的參與熱情空前高漲,他們不僅帶來了資金,更帶來了市場信心。中東主權基金、東南亞長線資金隨之紛紛湧入,形成一道道“資本暖流” 。
一、這一輪港股春潮湧動的成因是什麼?
港交所的最新改革舉措帶來的政策紅利是主因,從優化上市門檻到試點人民幣計價機制,再到壓縮審批週期,每一項政策都像是打開了新的“水閘”,讓IPO之水更快流向港股。
近年來,港交所一直持續改革上市制度,優化雙重主要上市及二次上市準入標準,並爲高市值A股公司開闢快速審批“綠色通道”。於是國內A股上市公司赴港股市場進行二次上市(包括二次上市與雙重主要上市)趨勢日益活躍,尤其自2025年以來表現尤爲明顯。以寧德時代、恆瑞醫藥、海天味業等爲代表的A股龍頭企業,紛紛選擇在港股市場開展二次上市,在港股掛牌,不僅爲企業開拓了更爲廣闊的國際融資渠道,也助力其提升全球品牌影響力。
以寧德時代爲例,2025年5月20日於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吸引了包括科威特投資局等23家基石投資者,IPO募資高達307.18億港元,成爲今年全球最大IPO之一。上市首日,寧德時代股價高開12.55%,市值達到1.34萬億港元。企業此舉旨在建立國際化融資平台,支持出海業務擴張。
同時,在美股市場監管趨嚴、退市風險上升的背景下,港股也成爲中概股回歸的關鍵選擇地。越來越多企業選擇“飛回”港股,完成二次上市,猶如“候鳥歸巢”。它們帶着成熟的業務和清晰的盈利模式,爲港股市場注入穩定力量。
實際上,不同類型的企業赴港二次上市帶來的影響具有明顯行業分化特徵:
1. 新能源與高端制造
二次上市不僅提升了頭部企業的國際融資能力,還加快了產能擴張進程。例如,寧德時代募資大部分將用於海外電池工廠布局。技術密集型企業通過港股平台更容易吸引國際產業鏈合作夥伴,獲得跨境並購和技術合作機會。此外,港股市場對成長型行業估值相對寬松,2025年新能源板塊平均市盈率較A股高出15%-20%。
2. 生物醫藥
港股融資有利於企業國際化研發和海外並購,能補充A股受政策影響下的流動性不足。2025年港股醫藥IPO的平均募資額比A股高30%。盡管港股投資者對尚未盈利的創新藥企業包容度有限,部分公司IPO首日即“破發”,但也不影響這些公司成功登入港股。
3. 科技與互聯網
赴港二次上市成爲美股中概股規避退市風險的主流選擇,同時保留美元融資能力。互聯網企業利用港股平台可拓展東南亞等新興市場。盡管港股科技板塊流動性較美股偏低,日均成交額僅爲美股1/5,但也實現了“回歸”的主要目標了。
4. 消費與零售
港股上市有助於品牌國際化,提升海外知名度,支撐跨境並購與全球渠道建設。國際資本青睞中國消費升級主題,2025年港股消費企業外資持股比例高達42%。對ESG評級和高分紅率的來自國際投資者要求,也促進了這些國內企業的不斷自我提升。
5. 金融與地產
金融行業受益於港股低融資成本和穩定估值。相較A股,港股融資成本平均低0.8%。不過,內地房企赴港融資壓力大,因爲2025年內房港股平均市淨率僅0.3倍,盡管難以實現高效再融資,不過也保留了一片上市的窗口。
顯然,總體而言,無論是對港股市場,還是對到港股IPO的國內公司而言,近期港股的春潮賦予的多是機會,那麼對廣大投資者而言呢?
二、港股的暖流爲國內投資人帶來什麼機會?
展望下半年,預期港股IPO依然會是熱潮未止而風起雲湧,AI芯片、生物醫藥、“一帶一路”相關企業或將成爲新一輪“弄潮兒”。隨着政策持續優化、國內資金繼續南下,港股市場正迎來一個“黃金時代”。然而,國內投資人該如何來把握這次的機會?
1,港股打新穩賺不賠?
說到IPO熱潮,國內投資人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去港股打新,因爲長期以來在中國的發行機制的看護下,A股打新就是“包賺不賠”的代名詞。新股認購一籤難求,中籤率通常只有萬分之一左右,而且A股目前依然是散戶主導,跟風炒作新股是A股市場的 “優良傳統” 之一。根據東方財富網的統計數據,過去五年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漲幅約120%。新股中籤的幸運投資人真是買到就賺到。
不過,港股就不同了,因爲沒有了IPO發行節奏的管制,也沒有官方對發行價的指導,因此新股發行隨行就市,發行價與二級市場交易價格基本接軌,交易也無漲跌幅限制,整個市場的資金參與也以機構爲主導。因此,根據港交所數據,過去5年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漲幅只有2.1%,而破發率約爲35%。
投資人如果以在A股建立起來的“打新穩賺不賠”的認知,積極而盲目地參與港股IPO,那麼最終的賠錢可不是小概率事件。
2,利用A/H的溢價套利?
根據東方財富網數據,整體來看,80%的二次上市企業港股股價低於A股,平均折價率15-20%。半導體和券商等行業折價更爲顯著,反映A股與港股流動性與投資者結構差異。不少投資人即時想到的就是賣出A股而買入同樣的H股,在港股與滬深A股早已開通互聯互通交易的今天,這樣的操作似乎就能妥妥地套利。
然而,歷史經驗無情地告訴我們此路不通。請看以下數據: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網
在人民幣與港元之間還不能實現資本的自由兌換之前,利用A股與H股之間的差價將長期存在。從上圖看,港股與滬深市場的北上與南下交易開通十年後的今天,A股與H股之間的溢價不但沒有收窄,反而總體趨勢是擴大的,2014年初,A股與H股總體股價相差無幾,但其後A股相對H股的溢價逐步擴大,最高時是2024年初時的160%(A股比港股貴60%)。當年多家國際大牌投行與私行基於港股與A股開通而推出的、利用兩個市場差價而套利的策略也早已是折戟沉沙了。
展望更長期的未來,內地投資者該如何把握港股的投資機會?
我認爲,基本原則就在於:性價比高才是硬道理!
以下是A/H股價差最大公司一覽表,差價最大公司其A股價格是H股的三倍左右: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網
顯然,A股目前對科創板政策紅利、國產替代敘事等給與超高估值,同時也給與虧損公司以及非盈利公司高的容忍度,同時也因堅持炒新、炒小盤、炒概念等“光榮傳統”而給予相關公司高估值。不過,長期參與這些A股的炒作的普通投資人是鮮有贏家的。港股的投資人對此類A股的定價特色也並不太感冒。
港股以機構投資人參與爲主,資金來自世界各地,他們普遍青睞有真實盈利能力的、具備良好發展前景的、各行業龍頭大公司。
不過,近期的A股相對於H股溢價明顯收窄了,主要是因南下資金在港股市場的佔比越來越高,慢慢地實現了五年前國內分析師們曾高呼的“跨過香江去,奪回定價權”的豪言。港股的風格越來越A股化了;而且,隨着國內人民幣實際利率水平的緩緩走低,過去以固定收益債券爲主要配置的機構資金(如保險資金)需要尋找每年都能高派息的投資品來平替,於是,在港股上市的、每年穩定分紅的、也比A股明顯便宜的內地銀行股票就成爲了這些機構資金替代債券配置的首選,因此,我們就看到了過去一年來內地銀行股票持續引領港股走強。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網
從上表看,港股與A股上市公司股價趨同的是國內工業、消費、醫藥行業公司以及硬科技公司,這些公司經營穩健,且盤子大、利潤豐厚、加上分紅豐厚,有個別甚至出現H股股價高於A股的“反常現象”。對於這類公司,如果出現H股的價格明顯低於A股場景,則是國內投資人以獲取股息爲目的而長期參與的好機會了。
總體而言,目前H股的估值水平依然比A股低30%左右,隨着港交所不斷優化上市規則、擴大港股通範圍,預計更多A股頭部企業(尤其新能源、醫藥、硬科技等)將加速赴港上市,讓港股市場更能代表中國經濟的實力,也會爲投資者提供了更多的、性價比更高的、可參與投資的港股投資標的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