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原生:解密去中心化世界的四大核心理念

加密原生:深入探討去中心化世界的核心理念

加密原生這一概念自2021年以來逐漸成爲加密行業的熱門話題。雖然新入圈的人經常聽到這個詞,但即便是圈內老人也可能難以準確定義它。對於什麼是加密原生,每個人可能都有不同的理解。它是否意味着每天關注加密資訊,將大部分資產投入比特幣或以太坊,密切關注市場數據,或者頻繁使用"去中心化"等術語?可能都有,也可能都不是。

全網對加密原生的討論呈現爆發式增長。2018年的討論量是2017年的5.57倍,2021年是2020年的7.52倍,2022年前11個月已是2021年全年的2.85倍。這種指數級增長趨勢似乎並未減緩。

當我們談論"加密原生"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加密原生的發展歷程

加密世界中的加密原生理念源自中本聰和比特幣所倡導的去中心化思想。作爲加密貨幣的基石,比特幣背後的去中心化和去信任機制成爲了加密原生理念的起點。

2008年比特幣問世後,世界上出現了第一批加密原生羣體。他們相信密碼學算法和區塊鏈技術,推崇"代碼即法律"的理念。當時,加密原生指的是相信密碼學算法並持有使用比特幣的人羣。

隨着時間推移,比特幣被賦予"數字黃金"的稱號,其商品屬性日益凸顯。加密行業的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礦機、支付場景、交易平台、金融衍生品等領域日趨成熟。

2014年,以太坊白皮書的發布和隨後的代幣預售標志着加密行業進入新紀元。以太坊虛擬機和智能合約的誕生拓展了人們對公鏈生態的想象力。這一時期的加密原生羣體不再局限於比特幣,也包括以太坊等其他加密貨幣的持有者,但他們仍堅信密碼學和區塊鏈技術構建的加密貨幣體系。

從2017年起,加密原生這一概念在社交媒體上逐漸流行。有人將其比作新一代的"互聯網原生"或"移動原生",認爲這類羣體天生更適應某些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能更快地適應行業特點並融入圈子。早期的討論主要聚焦於年輕人和加密相關工作。

隨着時間推移,加密原生的內涵不斷豐富。有人將其視爲一種新的時代和生活方式,認爲加密技術將悄然改變人們的日常生活。也有人從公司運營的角度理解這一概念,認爲加密原生企業將通過代碼構建,通過區塊鏈結算,這與傳統的基於合同法和法律系統的公司形成對比。

2020年,有人首次將加密原生劃分爲個人和商業兩個維度並給出定義:加密原生個人指在擁有其他資產前就購買加密貨幣的人;加密原生商業則指支持傳統金融或中心化金融功能的去中心化協議。

2020年至2022年,去中心化金融、非同質化代幣和遊戲金融的蓬勃發展爲行業注入新活力。然而,熱度終將褪去,投機終將失敗。當潮水退去,所有加密原生者都需要重新審視行業的基本面和內在價值,回歸初心。

當我們談論"加密原生"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加密原生的核心理念

去中心化

與中心化和單點控制相對,去中心化強調沒有單一機構進行宏觀調控。例如,比特幣由去中心化網路管理,不受個人、公司或國家的控制。即使面臨禁令,只要社會中的個人之間仍能保持聯繫和通信,加密貨幣就難以根除。

當我們談論"加密原生"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去信任機制

加密行業提供了一種基於規則的高效全球合作形式,摒棄了對特定實體的信任依賴。這種機制基於客觀的數學或密碼學證明,而非主觀承諾。某些擴容方案採用零知識證明系統,無需任何可信實體參與,通過純密碼學和數學手段確保信息的一致性、完備性和可驗證性。

無需許可

加密原生強調市場的雙向開放性。以去中心化存儲爲例,任何人都可以提供或消費資源,這與傳統中心化服務存在本質區別。無需許可的特性使得市場的供給端和消費端都變得更加開放。

個人主權

加密原生特別強調個人對數據和資產的所有權。在Web3時代,用戶生成的內容具有一定的抗審查能力,且難以丟失。這得益於數據在產生時就具備可驗證性,區塊鏈技術能在共識層面確定所屬權。即使平台關閉,任何人都可以獲取數據並進行追溯、驗證和確權。

當我們談論"加密原生"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前,越來越多人關注如何講好加密故事,如何突破中心化金融、網路和社會的限制,如何構建一個自由平等的世界。加密原生羣體相信,加密技術可以解決現實世界的諸多頑疾。他們正在實踐去中心化理念,打造去信任產品,構建無需許可的市場,以此締造一個有效保護個人主權的社會。這正是加密原生從業者眼中的遠大願景。

當我們談論"加密原生"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BTC0.42%
ETH2.15%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