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MBG任务挑战# 發帖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
想要瓜分1,000枚MBG?現在就來參與,展示你的洞察與實操,成爲MBG推廣達人!
💰️ 本期將評選出20位優質發帖用戶,每人可輕鬆獲得50枚MBG!
如何參與:
1️⃣ 調研MBG項目
對MBG的基本面、社區治理、發展目標、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
2️⃣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
參與MBG相關活動(包括CandyDrop、Launchpool或現貨交易),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收益圖或實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竅門,也可以是現貨行情點位分析,內容詳實優先。
3️⃣ 鼓勵帶新互動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或者有好友評論“已參與/已交易”,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
MBG熱門活動(帖文需附下列活動連結):
Gate第287期Launchpool:MBG — 質押ETH、MBG即可免費瓜分112,500 MBG,每小時領取獎勵!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30
Gate CandyDrop第55期:CandyDrop x MBG — 通過首次交易、交易MBG、邀請好友註冊交易即可分187,500 MBG!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
Web3哲學:從個人計算機到去中心化 重塑數字世界的自由精神
Web3 哲學:從個人計算機到去中心化未來
Web3 的核心理念可以追溯到個人計算機誕生的時代。這一概念的本質在於賦予個體掌控技術、隱私和資產的能力,使人們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塑造生活。這種思想與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的個人計算哲學一脈相承。
雖然人們常將 Web3 與互聯網演進或加密貨幣革命聯繫在一起,但這些觀點可能只是觸及了表面。Web3 的精神實際上源於 1960 年代末個人計算機的興起,其核心是將技術主導權交還給個人。這包括無需中介就能創建和管理帳戶與錢包的自主權、與陌生人進行可驗證交互的能力,以及自由參與網路治理的無許可性。
在計算機尚未普及的年代,一些技術先驅就已經認識到技術應該服務於個人自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是史蒂夫·喬布斯。
20 世紀 60 年代,美國社會經歷了戰後的經濟繁榮,但也出現了對大公司和主流媒體主導生活的不滿。在這樣的背景下,《全地球目錄》雜志應運而生,它以"獲取工具"爲口號,旨在向讀者介紹能幫助個體獨立思考、掌控命運的各種工具。
這本雜志的創刊詞中已經體現出與當代 Web3 哲學高度一致的精神。它強調個人力量的發展,鼓勵人們掌握自己的教育,尋找靈感,塑造環境,並與他人分享這種探索精神。
進入 70 年代,個人計算機開始普及。一些先行者意識到技術可能被濫用,成爲控制人的工具。他們呼籲計算機應該爲人所用,而不是用來對抗人。
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喬布斯參與了早期的黑客聚會,並與沃茲尼亞克共同創立了蘋果公司。他們的理念是爲用戶提供免費或低價的軟件,讓人們能夠自由訪問不斷增長的軟體庫。
80 年代,開源技術和自由軟件運動興起。理查德·斯托曼等人提出,軟件應當賦予用戶基本的自由和掌控權。同時,黑客文化也逐漸系統化爲"黑客倫理",強調信息自由、去中心化和技術創新。
90 年代,隨着互聯網的普及,政府對網路犯罪的擔憂增加,一些過度監管行爲引發了對數字權利的關注。電子前沿基金會成立,致力於保護數字時代的言論自由和用戶權利。同時,Cypherpunk 運動興起,強調數字隱私的重要性。
2008 年,中本聰發布比特幣白皮書,爲去中心化貨幣體系提供了現實選擇。隨後,維基解密和斯諾登事件進一步堅定了人們對抗權力濫用的決心。
2013 年,Vitalik Buterin 提出將區塊鏈技術從單一貨幣用途拓展爲通用計算平台的設想,這最終演變成了以太坊項目。在項目早期,Gavin Wood 加入並幫助將理論轉化爲實踐。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Gavin Wood 首次系統性提出了"Web3"的概念。這不僅僅是一個新術語,更是一種全新社會基礎設施的構想:在技術、社會意識與歷史機遇契合之時,我們終於能夠構建一個去信任、去中介、以個體爲中心的新世界。
從 Ethereum 到 Polkadot,再到正在推進的 JAM 協議,每個項目都根植於"自由"這一核心價值。如果說個人計算機革命爲大衆打造了"人人可用"的硬件終端,那麼 Web3 哲學則致力於構建一臺"人人可編程"的全球超級計算機。
盡管我們無法準確預測未來,但可以確定的是,Web3 的發展背後有一羣跨越技術、制度與文化界限的人,他們正在爲實現一個共同的願景而努力——構建一個真正以人爲本、賦予個體最大自由與創造力的數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