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正式启动!
分享你对 $ERA 项目的独特观点,推广ERA上线活动, 700 $ERA 等你来赢!
💰 奖励:
一等奖(1名): 100枚 $ERA
二等奖(5名): 每人 60 枚 $ERA
三等奖(10名): 每人 30 枚 $ERA
👉 参与方式:
1.在 Gate广场发布你对 ERA 项目的独到见解贴文
2.在贴文中添加标签: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贴文字数不低于300字
3.将你的文章或观点同步到X,加上标签:Gate Square 和 ERA
4.征文内容涵盖但不限于以下创作方向:
ERA 项目亮点:作为区块链基础设施公司,ERA 拥有哪些核心优势?
ERA 代币经济模型:如何保障代币的长期价值及生态可持续发展?
参与并推广 Gate x Caldera (ERA) 生态周活动。点击查看活动详情: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169。
欢迎围绕上述主题,或从其他独特视角提出您的见解与建议。
⚠️ 活动要求:
原创内容,至少 300 字, 重复或抄袭内容将被淘汰。
不得使用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和 #ERA# 以外的任何标签。
每篇文章必须获得 至少3个互动,否则无法获得奖励
鼓励图文并茂、深度分析,观点独到。
⏰ 活动时间:2025年7月20日 17
全球稳定币新局:中美监管分道 科技巨头入场
全球稳定币市场格局再定义:监管趋严与创新并行
在全球监管态势日趋明朗的背景下,资本市场掀起新一轮稳定币概念热潮。据市场数据显示,相关指数在六月中旬连续多日大幅上涨。在这片繁荣景象之下,一场关于下一代金融基础设施形态的分野正在形成。中国的互联网科技巨头凭借其高层领导的公开宣告,以一种独特的模式加入这场全球性的博弈。
某集团高层近日明确表示,其目标是在全球主要货币国家申请稳定币牌照,旨在将全球企业间的跨境支付成本降低90%,并将效率提升至10秒之内。这一宣告背后,是一条从解决自身痛点到构建全球金融网络的宏大路线图。
从本地基础设施到全球金融布局
直到近期,该公司高层首次将稳定币战略置于公司核心版图中,外界才得以一窥其全球金融蓝图。在谈及公司战略时,该高层表示公司的国际业务不走跨境电商路线,而是采取本地电商、本地基础设施、本地员工、本地采购、本地发货的模式,只销售品牌商品。这种"本地化"逻辑,是理解其稳定币布局的关键。
要在全球主流市场复制"本地化"模式,就需要为每一个节点配备本地结算能力。例如,在日本高效运营需要日元稳定币,在欧洲落地需要欧元稳定币。这种业务内生的合规需求,催生了对"本地稳定币牌照"的刚性追求。稳定币网络的第一阶段目标,是为分布式的全球业务打造统一而高效的金融操作系统。
当B2B结算网络打通后,第二阶段目标是走向C端市场,实现"有一天大家在全世界消费时可以使用公司稳定币支付"的愿景。实现这一跨境消费体验面临的核心挑战是传统的外汇摩擦。目前稳定币市场高度依赖美元稳定币,非美元地区用户在支付时仍需频繁兑换币种,成本高、效率低。为解决这一问题,第一阶段构建的锚定本地法币的多币种稳定币体系,将成为打通这一壁垒的关键。一旦网络成熟,就不仅是一套内部结算工具,更将演化为一个可编程、高效率的"链上外汇市场",为全球用户间的无缝支付与即时兑换提供底层支持。
该公司稳定币战略的重心是直切传统贸易结算市场,以"合规"为核心壁垒,聚焦服务那些对透明、高效支付方案有刚性需求的全球实体企业。这种策略与公司相关负责人的背景高度契合。这位曾深度参与某知名支付系统设计的行业老兵,职业生涯始终致力于将支付技术嵌入真实产业场景,也让公司的"产业优先"路径不仅务实可行,更具落地可信度。
最终,当构建的金融网络拥有足够的流动性与信任基础,其稳定币战略将从企业内部结算系统,演进为一个对外开放的"国际稳定币结算枢纽"。
美国稳定币法案:模糊边界下的两种范式
然而,在亚洲科技巨头加速布局"垂直整合"模式的同时,美国正在构建一套截然不同的规则体系。备受瞩目的《GENIUS Act》稳定币法案,近日已在美国参议院以68-30的压倒性两党投票结果获得通过。
不过,该稳定币法案在参议院的通过只是这场监管长征的第一步。据悉,该法案收到了超过100项修正案提案,一场关于规则细节的"诠释之战"才刚刚打响。其中,一条广受关注的修正条款尤为关键,该条款提议:一个主营业务非金融的上市公司不得发行支付型稳定币,除非获得一个"稳定币认证审查委员会"的全体一致投票同意。这一条款的最终解释权和具体实施细则,将由美联储、财政部等监管机构在激烈的博弈中决定。若限制被严格执行,那么对于某些科技巨头而言,前路将是与持牌发行商合作,而非自己发行;而对于像某些在州级层面早已进行大量合规投入的现有发行商,这无异于一道由联邦法律固化的"监管护城河"。
至此,在数字人民币之外,中美在全球稳定币市场未来发展的路径探索方面,展现看似两种不同的模式:其一,是以某中国科技巨头为代表的亚洲模式:由商业巨头驱动,寻求"垂直整合"。其二,则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模式:由监管驱动,其主流趋势是寻求"发行与分发的分离",但最终规则的模糊性为市场留下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支付之外的地缘金融博弈
这一切都发生在全球货币体系变革和对SWIFT系统依赖进行反思的宏大背景之下。某中国科技巨头的战略意图,已超越单纯的商业效率考量。其明确表示支持并推动发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但最终能否成行仍取决于内地监管。这个多币种的稳定币网络一旦建成,其本身就是一个不依赖于美元霸权的、高效的全球贸易清算层。
因此,该公司的布局,可以被解读为一次由市场力量主导的、自下而上的人民币国际化探索。世界的目光正聚焦于此,观察这场由监管和商业共同驱动的、可能决定下一代金融基础设施形态的大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