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货币投资纠纷 民事与刑事界限如何厘清

robot
摘要生成中

虚拟货币投资纠纷:民事纠纷与诈骗犯罪的界限

自2021年相关监管政策出台后,我国对虚拟货币的态度逐渐明晰:不禁止公民投资,但也不提供法律保护,风险自担。虚拟货币不被视为法定货币,不应在市场上流通。这导致了司法实践中的一些困境:民事案件难以立案,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又极高。

然而,司法机关对主流虚拟货币的财产属性认可度越来越高。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极端情况,即明显属于民事范畴的虚拟货币投资纠纷,也被当作刑事案件处理。因此,厘清"民事纠纷"和"刑事犯罪"的界限变得尤为重要。

虚拟货币投资纠纷中,投资纠纷与诈骗犯罪的界限

一、案例分析

在广东省佛山市中院的一个公开判例中,被告人叶某某因虚构投资项目,承诺高额回报,诱骗多人投资共计价值250万元人民币(包括50万元价值的USDT),最终被认定构成诈骗罪,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二审维持原判。

被告人及其辩护律师提出的主要观点是:

  1. 与被害人之间属于民间借贷关系;
  2. 证据不足以证实收取了价值50万元的虚拟货币。

这些观点均未被法院采纳。值得注意的是,法院将USDT直接描述为"款项",这种定性存在争议,因为虚拟货币并非法定货币。

二、民事纠纷与刑事诈骗的区别

民事纠纷和刑事诈骗的本质区别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以及是否客观上实施了诈骗行为。

本案中,法院认定叶某某构成诈骗罪的主要理由包括:

  • 将投资款用于偿还旧债和个人消费
  • 在负债且收入不足的情况下继续收取投资款
  • 制作虚假转账记录以骗取信任
  • 案发前未积极筹款偿还

三、虚拟货币作为诈骗对象

法院认定,虚拟货币可以作为诈骗罪的犯罪对象,理由是其具有管理可能性、转移可能性和价值性。在本案中,尽管虚拟货币交易具有匿名性,但法院根据微信聊天记录和被告人的供述,认定其确实收到了价值50万元的USDT。

四、实务判断标准

并非所有投资损失都构成诈骗。判断是否构成诈骗罪,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 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2. 是否存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
  3. 受害人是否基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
  4. 资金流向和用途是否真实、合法

五、结语

虚拟货币投资领域机遇与风险并存。从司法实践来看,相关纠纷呈现出"民刑交织"的复杂趋势。对于投资者而言,应增强风险意识,审慎决策;遭遇损失时,也需理性评估维权路径。

虽然虚拟世界无形,但法律标准不能模糊。只有在规范中发展,才能实现技术进步与法治保障的平衡。

虚拟货币投资纠纷中,投资纠纷与诈骗犯罪的界限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4
  • 分享
评论
0/400
闪电出击小王子vip
· 07-22 04:09
维权能有用早就不贵了
回复0
Crypto凤凰vip
· 07-22 04:08
血亏血赚都经历过,早就麻了,还有谁~
回复0
SorryRugPulledvip
· 07-22 03:59
炒了就别想维权咯
回复0
governance_ghostvip
· 07-22 03:50
等于还是要靠自己查清项目咯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