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 #NERO发帖挑战# 秀观点赢大奖活动火热开启!
Gate NERO生态周来袭!发帖秀出NERO项目洞察和活动实用攻略,瓜分30,000NERO!
💰️ 15位优质发帖用户 * 2,000枚NERO每人
如何参与:
1️⃣ 调研NERO项目
对NERO的基本面、社区治理、发展目标、代币经济模型等方面进行研究,分享你对项目的深度研究。
2️⃣ 参与并分享真实体验
参与NERO生态周相关活动,并晒出你的参与截图、收益图或实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简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窍门,也可以是行情点位分析,内容详实优先。
3️⃣ 鼓励带新互动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参与活动,或者有好友评论“已参与/已交易”,将大幅提升你的获奖概率!
NERO热门活动(帖文需附以下活动链接):
NERO Chain (NERO) 生态周:Gate 已上线 NERO 现货交易,为回馈平台用户,HODLer Airdrop、Launchpool、CandyDrop、余币宝已上线 NERO,邀您体验。参与攻略见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84
高质量帖子Tips:
教程越详细、图片越直观、互动量越高,获奖几率越大!
市场见解独到、真实参与经历、有带新互动者,评选将优先考虑。
帖子需原创,字数不少于250字,且需获得至少3条有效互动
Cred破产案件揭示加密借贷行业风险与监管缺失
在金融领域中,菠菜、色情与借贷这三种商业模式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其中菠菜和色情主要依靠刺激客户欲望来维持,而借贷业务的长期存续则更多地取决于放贷机构自身的操守以及其应对极端情况的能力。近期,知名加密借贷平台Cred申请破产后,业内出现了这样的讨论。
这家管理着超过3亿美元信贷资产的加密借贷商,曾得到多家知名机构的支持。某资本、某基金等多家投资机构,以及某加密货币创始人、某科技媒体创始人等都曾投资Cred(原名Libra Credit)。其超过2500万美元的融资规模在行业内也颇具分量。
Cred的突然崩塌,固然有部分原因可归咎于"312黑天鹅"等不可抗力因素,但无论是破产申请文件中高达1-5亿美元的负债,还是高管之间的公开争斗与法律诉讼,抑或是各方消息源指出的"内部人员"争议,都不禁让人质疑Cred作为一家借贷机构是否始终恪守底线,遵循规则。它的倒闭背后反映出的混乱是否是整个加密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用户,我们又该如何明智选择?
Cred的创立伊始就带有一定光环。公开资料显示,两位联合创始人都有某知名支付公司的工作背景,是早期金融科技的实践者。联合创始人兼CEO曾在该支付公司工作6年,负责金融创新部门,后来加入某股票交易公司担任首席商务官。另一位联合创始人曾是该支付公司中国区核心业务负责人。两人于2017年创立了Cred的前身,并在2018年4月通过代币发行进行了融资。
凭借"某知名支付公司前高管"的名号,他们在当时仍显粗犷的加密市场获得了不少支持,大量融资也是在那时完成的。
表面上看一切进展顺利,但实际上水面下隐藏着诸多问题。高管之间的纷争是Cred破产的表面原因。根据该公司10月29日发布的官方声明,在处理某些特定资产时遇到了欺诈问题,正在与执法部门合作调查此事。而在官方发声前几天,Cred就已解散了其中文社群。
从后来披露的破产文件来看,所谓特定资产,应该指的是该公司前首席投资官负责处理的资金。据报道,今年3月,Cred曾尝试成立一家新公司,旨在协助安排债券发行并监管加密资产管理。
然而不久后,CEO与前首席投资官在公司控制权上产生了分歧。前者指责后者雇佣了一名不合格且有欺诈行为的资产经理,给公司造成巨大损失,并试图将自己设为新公司的唯一董事,拒绝归还公司价值300万美元的比特币。
而前首席投资官则向法院声称,新公司本就是一个独立实体,他理应是该公司的唯一董事,而CEO等人的行为无异于发动"公司政变"。
双方各执一词,高管纷争和法律诉讼是Cred目前对外呈现的状况。CEO似乎试图将公司不得不申请破产的原因归咎于前首席投资官及其"挪用不还的资金"。但几百万美元的争议款项相比高达数亿美元的欠款,显然微不足道。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Cred的陨落呢?一位名为Daniyal Inamullah的Cred前员工披露了更多内幕信息。
据Cred前资本市场负责人向某媒体透露,Cred事件的关键在于联合创始人与Cred之间的一些纠葛。
多个消息源透露,虽然这位联合创始人是Cred高管,但实际上他正逐渐远离公司领导层。他在外创立了一家与Cred类似的公司,定位是"为在线游戏发行网站与玩家之间提供基于信用的支付方式",帮助玩家实现"先玩后付"的借贷业务。根据领英信息,多位员工曾先后或同时在这两家公司工作。而现在,这位联合创始人的领英信息已无法查询,可能已被删除。
为了推动自身业务增长并支持联合创始人,Cred前后共向这家新公司贷出超过3900万美元,相关款项为Cred创造15%-24%的年化利息收益。
公开信息显示,这家注册在香港的公司在大陆全资控股一家信息技术公司,联合创始人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某知名风投机构的创始合伙人担任董事。联合创始人还曾担任另一家通信科技公司的董事,并与该风投合伙人在2016年2月共同卸任董事职务。
据悉,这家通信科技公司在国内推出的"先玩后付"产品曾获得某知名风投数千万美元投资。旗下还有一款现金贷产品,目前这些产品均已下线。网上仍有大量关于该现金贷产品放款和催收的讨论,有帖子称该产品在2018年8月7日已暂停放款。
2017年12月起,国内开始严厉打击现金贷业务。这意味着该联合创始人先后从事了现金贷和代币发行两项被禁止的业务。至于该现金贷产品暂停后是否又私下开启新的业务,我们未能从公开资料中获知。
根据Cred向法庭提供的破产文件,今年3月新冠疫情导致资本市场连锁崩溃,其现金流一度捉襟见肘。危难之际,联合创始人又以个人名义向Cred借出300个比特币。
问题恰恰出在这两家公司频繁的资金往来中。一方面,相关借贷信息缺乏书面记录可供查证;另一方面,根据Cred部分前员工向媒体透露,在经历极端市场冲击和联合创始人提供300比特币贷款后,关于此前3900多万美元如何继续偿还、以何种利率偿还等问题,却没有后续方案。而Cred在向法庭提交的文件中称,存在一个"重新协商的还款计划"。
前述员工还补充了更多细节:Cred并未尝试追讨那笔资金,而Cred投资委员会的相关要求也均被CEO否决。
至此,我们可以确定,Cred的高管之间无论关系如何,确实存在资金拆借却不追讨的现象。从Cred的业务模式来看,他们依靠客户质押比特币、以太坊、瑞波币等数字资产来放贷收息,为公司创收。但无论是其向法庭提交的法律文件,还是事后众多员工及其他消息源透露的情况,Cred都难逃"私自挪用客户资产"的嫌疑。
与众多网贷平台在中国大陆被清退、关停时的场景类似,Cred的倒闭也伴随着许多悲剧。据报道,许多Cred前员工将自己和亲人的积蓄都投入平台,有人甚至损失了36年的积蓄。某即时通讯平台上聚集了超过400名受损客户,分享他们的遭遇。
那么,如今已经申请破产的Cred可能面临怎样的处理方案呢?
根据法庭公告,Cred破产申请的相关听证会已于美东时间11月10日15时召开。目前Cred方面寻求适用《破产法》第11章,这意味着它可以"重组"并继续运营,或许还有机会调动一些固有优势资源来偿还债务,这可能是对客户最有利的选择。
但考虑到Cred内部复杂的财务状况,以及高达可能5亿美元的债务,其申请也可能被驳回,而被判适用相关法律的第7章,这意味着它将进入"破产清算"阶段。
届时,Cred将不得不停止所有运营,由法庭指定"受托人"清算Cred的资产,并用于偿还客户。在这种情况下,客户的资产会按照一定优先级偿还,这意味着如果清算后的资产不多,部分客户的资产可能无法得到偿还。对于那些"不那么重要的"债权人而言,他们的财产权可能无法得到保障。
从整个加密行业来看,中心化借贷平台的发展迅速且规模可观。Cred的竞争对手不少,如某借贷平台、某加密支付平台等,它们的在贷余额一般在几亿至几十亿美元不等。例如,某平台在11月10日公布其管理的加密资产已超过22亿美元。
这在加密行业内已是不小的数额,这些贷款的另一端可能是行业内举足轻重的矿工、交易员、交易所或做市商,再往下是众多普通的"币圈投资者"。他们的资金是如何被托管的,有没有被挪用,拆借后如何归还,甚至,其中是否存在循环借贷这样的高风险操作,这些我们都无从得知。
Cred的倒闭是一面镜子,时刻提醒着所有投资者这个行业仍然存在诸多风险与隐患。透明、可审计以及自主应该是每一位普通投资者对资产处置的追求。
今年持续火热的流动性挖矿率先帮圈内用户揭开了去中心化金融的神秘面纱。在Cred这样的中心化机构暴雷、中心化金融发展受阻的当下,虽然挖矿热潮已退,但相信去中心化金融展现的无许可、公开可见与自由可控的优势更值得我们思考、品鉴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