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减半: 成本逻辑与宏观经济双重影响下的牛市周期

robot
摘要生成中

比特币减半:情绪与逻辑的双重驱动

许多人认为"减半"给比特币带来的主要影响是稀缺性,从而刺激了囤积和投机行为。然而,减半的实质是产量的减少——全网投入相同的算力成本,但产出的比特币数量减半。

如果全网算力减半,比特币的挖矿成本将保持不变。但由于人们对比特币价格上涨的预期,以及矿机成本作为沉没成本的因素,比特币的实际算力很可能会超过减半前的水平。

当算力超过减半前的一半时,比特币的挖矿成本或生产成本就会上升。随着越来越多高成本的比特币被挖出,其价格也被推向高点。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比特币牛市的几个高点并非出现在减半附近,而是在减半后的一年多。

因此,"减半"推动牛市的逻辑不仅仅是情绪因素,还包括成本因素。当然,成本并不能完全决定价格,特别是对于加密货币而言,价格跌破成本是常见现象。

2013、2017、2021牛市只有"减半"这一个驱动因素吗?

莱特币减半与宏观经济

有观点认为,2023年莱特币减半的表现远不如2019年,这可能预示着本轮比特币减半的效果也不会理想。2019年莱特币减半发生在8月,而币价峰值出现在6月,这似乎反映了减半对市场情绪的影响。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6月恰逢美联储开始降息。这一巧合提醒我们,加密货币市场并非独立于宏观经济之外。

宏观经济与加密货币牛市

虽然许多加密货币投资者对宏观经济因素不以为然,认为比特币与传统金融市场关联度不高,但实际上,比特币可能一直受到宏观经济周期的影响。

我们可以观察到,比特币的几次减半和随后的牛市高点,与美国M2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峰值,以及美国总统大选周期存在某种关联:

  1. 第一次减半后约12个月,比特币达到峰值,coinciding with M2增长率峰值后约22个月。
  2. 第二次减半后约17个月,比特币达到峰值,coinciding with M2增长率峰值后约14个月。
  3. 第三次减半后约18个月,比特币达到峰值,coinciding with M2增长率峰值后约9个月。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三次比特币牛市高点都出现在美国总统大选后约12个月。

这种设计可能并非巧合。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设计每四年减半一次的机制,可能考虑了美国的政策和经济周期。美国大选通常发生在M2货币供给量增长率的高峰期附近,这可能反映了在选举期间采取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繁荣的倾向。

2013、2017、2021牛市只有"减半"这一个驱动因素吗?

2015年及未来展望

分析表明,比特币的四年一度牛市不仅受到"减半"的推动,还受到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2023年莱特币减半表现不佳并不意味着2025年就不会出现牛市。

比特币减半的利好影响仍然存在,而美联储最终会降息,美元流动性也会从紧缩转向宽松。目前的预期是,美联储可能在明年第二季度到年底之间开始降息。

受宏观因素影响,下一轮牛市周期可能会比原先预期的2024年底更晚,甚至可能推迟到2026年。具体时间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抄底时机

关于抄底时机,我们需要等待美联储的最新点阵图。点阵图可能揭示两个关键转折点:停止加息和开始降息。这些转折点可能引发短期情绪反弹,但整体前景仍不乐观。

值得注意的是,自1960年以来,美国M2货币供给量首次出现负增长,反映了美元流动性紧张。即使开始降息,初期仍处于高利率阶段,加上此前高利率贷款进入偿还压力期,这一阶段仍存在风险。

因此,抄底可能还需要一些耐心。短期内某些山寨币可能会有机会,但从长期来看,投资山寨币仍需谨慎。

2013、2017、2021牛市只有"减半"这一个驱动因素吗?

BTC0.22%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7
  • 分享
评论
0/400
MetaverseMigrantvip
· 07-28 01:11
又见牛市预言家
回复0
薛定谔的韭菜钱包vip
· 07-26 17:52
瑞士银行欢迎您 明天又得搬砖了
回复0
MetaMisfitvip
· 07-25 01:46
不是吧 又在研究减半 定价权还在美帝那边呢
回复0
智能合约探险家vip
· 07-25 01:46
牛市啥时来啊 等不及啦
回复0
倒霉的矿工vip
· 07-25 01:45
挖矿亏完裤子都没了 难顶
回复0
码农韭菜vip
· 07-25 01:42
又是减半?折腾不停还得挨着等
回复0
Web3产品经理vip
· 07-25 01:21
从留存指标来看,减半对用户采用的影响实际上很有趣。
查看原文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