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货币案件司法定罪趋势:从传销到诈骗的法律认定

robot
摘要生成中

涉虚拟货币案件中的司法定罪趋势分析

一、引言

在整理研究涉虚拟货币类刑事判例时,可以发现司法机关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存在一些"潜规则",或者说是定罪尺度上的路径依赖问题。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涉币类犯罪中,司法实务如何确定某行为构成犯罪。

二、案例简介

2020年4月,浙江省高院对一起集资诈骗案作出判决。该案涉及发币、宣传推广、营销拉盘、ICO等多种业务模式。案件的特殊之处在于,主犯原本因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被判缓刑,后被撤销判决并改判集资诈骗罪,处以无期徒刑。这一判决差异引发了对传销犯罪和诈骗类犯罪定罪逻辑的思考。

三、常见的涉币类犯罪及入罪逻辑

(一)虚拟货币相关交易行为的合法性问题

自2017年9月七部委联合发布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后,在中国境内进行代币发行被视为未经批准的非法公开融资行为,涉嫌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即使是境外平台发行的虚拟货币,由于缺乏国家认可和实际经济价值,也被视为存在潜在风险。

(二)涉币类犯罪的常见类型

常见的涉币类犯罪包括诈骗类犯罪、传销犯罪、开设赌场犯罪和非法经营罪等。这些犯罪类型各有其特点和构成要件,但共同点是都涉及对虚拟货币的不当使用或操纵。

(三)涉币类犯罪的入罪逻辑

  1. 传销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设置门槛吸收参与者、以发展人员数量计算报酬、形成多层级组织结构、以骗取财物为目的等。

  2. 诈骗类犯罪的本质是骗取他人财产,在虚拟货币领域主要表现为用无价值的"空气币"置换有价值的主流币。集资诈骗罪和合同诈骗罪是特殊的诈骗罪形式。

在实际案例中,法院可能会根据行为人的具体行为、资金流向等因素,判断其是否构成诈骗类犯罪。例如,如果行为人将筹集的资金用于个人消费或转移境外,可能被视为具有诈骗故意。

涉虚拟货币传销及诈骗犯罪中,司法机关的定罪路径分析

涉虚拟货币传销及诈骗犯罪中,司法机关的定罪路径分析

四、结语

虽然目前投资虚拟货币并未被明确禁止,但相关行为仍可能被认定为"涉嫌破坏金融秩序、危害金融安全"。不同地区的执法和司法机关对相关规定的理解和执行可能存在差异,这在涉虚拟货币案件领域尤为明显。因此,参与虚拟货币相关活动时,应当充分认识潜在的法律风险。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4
  • 分享
评论
0/400
Altcoin猎人vip
· 07-26 23:03
没说明的币就是骗人哈
回复0
MetaEggplantvip
· 07-25 01:53
最新现货行情分析播报,关注ETH价值赛道

发送评论:

老传销换皮升级了呗
回复0
智能合约打工人vip
· 07-25 01:48
玩币还得懂法啊
回复0
财富咖啡vip
· 07-25 01:41
就该严打这些东西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