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原生:解密去中心化世界的四大核心理念

加密原生:深入探讨去中心化世界的核心理念

加密原生这一概念自2021年以来逐渐成为加密行业的热门话题。虽然新入圈的人经常听到这个词,但即便是圈内老人也可能难以准确定义它。对于什么是加密原生,每个人可能都有不同的理解。它是否意味着每天关注加密资讯,将大部分资产投入比特币或以太坊,密切关注市场数据,或者频繁使用"去中心化"等术语?可能都有,也可能都不是。

全网对加密原生的讨论呈现爆发式增长。2018年的讨论量是2017年的5.57倍,2021年是2020年的7.52倍,2022年前11个月已是2021年全年的2.85倍。这种指数级增长趋势似乎并未减缓。

当我们谈论"加密原生"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加密原生的发展历程

加密世界中的加密原生理念源自中本聪和比特币所倡导的去中心化思想。作为加密货币的基石,比特币背后的去中心化和去信任机制成为了加密原生理念的起点。

2008年比特币问世后,世界上出现了第一批加密原生群体。他们相信密码学算法和区块链技术,推崇"代码即法律"的理念。当时,加密原生指的是相信密码学算法并持有使用比特币的人群。

随着时间推移,比特币被赋予"数字黄金"的称号,其商品属性日益凸显。加密行业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矿机、支付场景、交易平台、金融衍生品等领域日趋成熟。

2014年,以太坊白皮书的发布和随后的代币预售标志着加密行业进入新纪元。以太坊虚拟机和智能合约的诞生拓展了人们对公链生态的想象力。这一时期的加密原生群体不再局限于比特币,也包括以太坊等其他加密货币的持有者,但他们仍坚信密码学和区块链技术构建的加密货币体系。

从2017年起,加密原生这一概念在社交媒体上逐渐流行。有人将其比作新一代的"互联网原生"或"移动原生",认为这类群体天生更适应某些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能更快地适应行业特点并融入圈子。早期的讨论主要聚焦于年轻人和加密相关工作。

随着时间推移,加密原生的内涵不断丰富。有人将其视为一种新的时代和生活方式,认为加密技术将悄然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有人从公司运营的角度理解这一概念,认为加密原生企业将通过代码构建,通过区块链结算,这与传统的基于合同法和法律系统的公司形成对比。

2020年,有人首次将加密原生划分为个人和商业两个维度并给出定义:加密原生个人指在拥有其他资产前就购买加密货币的人;加密原生商业则指支持传统金融或中心化金融功能的去中心化协议。

2020年至2022年,去中心化金融、非同质化代币和游戏金融的蓬勃发展为行业注入新活力。然而,热度终将褪去,投机终将失败。当潮水退去,所有加密原生者都需要重新审视行业的基本面和内在价值,回归初心。

当我们谈论"加密原生"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加密原生的核心理念

去中心化

与中心化和单点控制相对,去中心化强调没有单一机构进行宏观调控。例如,比特币由去中心化网络管理,不受个人、公司或国家的控制。即使面临禁令,只要社会中的个人之间仍能保持联系和通信,加密货币就难以根除。

当我们谈论"加密原生"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去信任机制

加密行业提供了一种基于规则的高效全球合作形式,摒弃了对特定实体的信任依赖。这种机制基于客观的数学或密码学证明,而非主观承诺。某些扩容方案采用零知识证明系统,无需任何可信实体参与,通过纯密码学和数学手段确保信息的一致性、完备性和可验证性。

无需许可

加密原生强调市场的双向开放性。以去中心化存储为例,任何人都可以提供或消费资源,这与传统中心化服务存在本质区别。无需许可的特性使得市场的供给端和消费端都变得更加开放。

个人主权

加密原生特别强调个人对数据和资产的所有权。在Web3时代,用户生成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抗审查能力,且难以丢失。这得益于数据在产生时就具备可验证性,区块链技术能在共识层面确定所属权。即使平台关闭,任何人都可以获取数据并进行追溯、验证和确权。

当我们谈论"加密原生"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当前,越来越多人关注如何讲好加密故事,如何突破中心化金融、网络和社会的限制,如何构建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加密原生群体相信,加密技术可以解决现实世界的诸多顽疾。他们正在实践去中心化理念,打造去信任产品,构建无需许可的市场,以此缔造一个有效保护个人主权的社会。这正是加密原生从业者眼中的远大愿景。

当我们谈论"加密原生"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BTC1.01%
ETH3.28%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