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 #MBG任务挑战# 发帖赢大奖活动火热开启!
想要瓜分1,000枚MBG?现在就来参与,展示你的洞察与实操,成为MBG推广达人!
💰️ 本期将评选出20位优质发帖用户,每人可轻松获得50枚MBG!
如何参与:
1️⃣ 调研MBG项目
对MBG的基本面、社区治理、发展目标、代币经济模型等方面进行研究,分享你对项目的深度研究。
2️⃣ 参与并分享真实体验
参与MBG相关活动(包括CandyDrop、Launchpool或现货交易),并晒出你的参与截图、收益图或实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简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窍门,也可以是现货行情点位分析,内容详实优先。
3️⃣ 鼓励带新互动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参与活动,或者有好友评论“已参与/已交易”,将大幅提升你的获奖概率!
MBG热门活动(帖文需附下列活动链接):
Gate第287期Launchpool:MBG — 质押ETH、MBG即可免费瓜分112,500 MBG,每小时领取奖励!参与攻略见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30
Gate CandyDrop第55期:CandyDrop x MBG — 通过首次交易、交易MBG、邀请好友注册交易即可分187,500 MBG!参与攻略见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
技术中立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演变:从专利法到刑事案件的应用
技术中立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演变与应用
近年来,多起涉及程序员或技术团队因提供服务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引发关注。这些案件涉及多个领域,如软件开发、NFT平台、Web3资讯、交易所等。在这类案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能否以"技术中立"为由为当事人争取从轻处罚甚至无罪?
要全面理解技术中立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需要从其历史沿革和演变过程入手。本文将梳理该原则的起源、发展及在中国法律体系下的适用情况,探讨其在刑事案件中的辩护思路和法律边界。
技术中立原则的起源与发展
技术中立原则最早源于美国专利法中的"普通商品原则"。该原则认为,如果一种商品有广泛的合法用途,不能仅因有人利用它实施侵权就推定生产者有侵权意图。
1984年美国最高法院在"索尼案"中首次将这一原则应用于版权领域。法院认定索尼生产的录像机具有录制无版权内容等合法用途,不构成帮助侵权。这一判决确立了技术创新的保护边界,被称为"索尼规则"或"技术中立原则"。
然而,P2P技术的兴起对索尼规则提出了挑战。2005年的Grokster案中,美国最高法院确立了"积极诱导规则",即当有证据表明技术提供者有引诱侵权的意图时,仍应承担帮助侵权责任。这一判决重塑了技术中立原则的适用边界。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1998年美国颁布的《数字千年版权法案》提出了"避风港原则",为网络服务提供商设置了版权侵权责任的豁免机制。该原则要求服务商在不知情且未主动参与侵权的情况下,及时移除侵权内容并指定版权代理人,以免除连带赔偿责任。
技术中立原则在中国的发展与适用
在中国法律体系中,技术中立原则涉及互联网监管、知识产权和电子证据等多个领域。
在互联网内容监管方面,2017年网信办发布的规定强调平台不得以"技术中立"推卸管理责任。在电子证据领域,由中立第三方平台提供的电子数据可推定其真实性。
在知识产权领域,2006年制定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吸收了"避风港原则",规定了"通知+删除"机制。同时,该条例引入"红旗原则",即当侵权内容明显或通过算法诱导传播时,技术中立抗辩无效。
中国法院在多个案例中对技术中立原则进行了探讨和应用。如在爱奇艺诉大摩网络广告屏蔽案中,法院认定广告屏蔽软件构成不正当竞争。而在泛亚公司诉百度音乐盒侵权案中,法院对百度不同服务的技术中立性做出了区分判断。
通过梳理技术中立原则的历史沿革和国内典型案例,可以看出该原则在知识产权领域有广泛应用。然而,在刑事司法领域,技术中立原则的适用空间和边界仍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