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产业的「十八个月诅咒」:为什么加密新创难以打造长期产品?

在加密世界里,流行似乎比创新更值钱。从 NFT 到 DeFi、再到 AI 代理与预测市场,无数创办人不断转向 (pivot),追逐最新叙事。这看似灵活的策略,实则揭露出产业的结构性缺陷。当投资与注意力都依附在新故事上,而没有人愿意花费数年去完成一个产品,加密货币也许注定只能活在永远的「即将完成」阶段。

从 NFT、DeFi 到 AI:加密创业的无限转向

Ten Protocol 的 Rosie Sargsian 在长文「为何加密产业无法建立长期可持续的事物」中指出,2021 年做 NFT 平台的团队,2022 年转做 DeFi,2023 又跳进 AI 代理,今年或许开始谈预测市场。这不是个案,而是加密新创的常态。

他认为创办人的选择不是错事,他们这种玩法实际上是正确的:「因为这个游戏一再奖励不断转向的叙事,而非坚持到底的专案。」

(Web3 创新已达天花板?从代币化到融资市场,加密货币的未来价值在哪里?)

十八个月产品周期:热钱追逐奖励短期专案

Rosie 担忧,加密专案如今的生命周期仅剩约 18 个月:「叙事诞生、资金涌入、团队跟风、产品开发、话题消退,再度转向。」

加密 VC 投资额在短短一季就下降 60%,挤压了专案创办人赶在下一波趋势前推出产品的时间和资金

他坦言,这种节奏让任何真正的基础建设都无法成形,真正要找到产品市场契合 (PMF) 的产品,需要三到五年的反复打磨。但在加密产业,18 个月后你如果还在做「上个叙事」的东西,就会被市场淘汰。

滥用沉没成本:永远「即将完成」的专案

传统的创业理论告诉我们:别陷入沉没成本 (sunk cost) 谬误,苗头不对就转向。但在加密货币领域,这反而成为恶性循环。

Rosie 指出,专案一旦募资困难、用户增长放缓或话题冷却,就立刻转向,因为这样才能立刻融到下一轮资金。他坦言每个创办人都曾这样想过:

选项 A:继续开发手上的专案,专注两三年也许会成功

选项 B:追寻热点,力拼融资,优先赚取收益

他表示,绝大多数人选 B,因为市场奖励的不是「完成」,而是开始的那些「关注」:

这个市场惩罚完成品,因为所有人都能意识到它的局限性,而「近乎完成」的产品则存在无限潜能。

全员追逐叙事下的悖论:真正划时代的创新出现在没人关注时

除此之外,加密风投 (VC) 无疑也是帮凶之一,他们不投产品,只投注意力。同时,开发者被高薪挖角去打造新叙事,行销人员也跟着资金流动,用户则因空投与热度而来去如风:

投资人与市场更愿意资助具有「关注度」的事物,于是所有人都在助攻叙事最大化,也就是优化故事而非产品。

(VC 不陪跑就淘汰?加密风投告别发币即退场时代,或将迎来大洗牌?)

Rosie 指出,比特币与以太坊都诞生于没有人关注的时代,没有 VC 也没有代币。相反地,当前热潮中的专案总是随着退潮死亡。

Rosie:情况不会改变,只能仰赖团队自律

加密产业无法建立长期产品的原因,不是缺乏技术,而是激励机制错位与文化排斥长期建设使然。Rosie 直言这个状况并不会改变:

以代币为基础的激励机制创造了流动性的退出机会。只要创办人和投资人在产品成熟前就能够退出,他们就会这么做。

(拒绝悲观主义、拥抱成功案例的指数成长:为何加密货币总有「末日感」?)

这篇文章 加密产业的「十八个月诅咒」:为什么加密新创难以打造长期产品? 最早出现于 链新闻 ABMedia。

ETH-5.59%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