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名認證:我們愛恨交織的金融監管

robot
摘要生成中

實名認證,或稱爲Know Your Customer,是我在嘗試訪問金融平台時不得不經歷的無數次的侵入性過程。它表面上是關於“識別客戶”和“確保安全”,但說實話——這其實是僞裝成保護的大規模數據抓取。

###KYC的黑暗起源

源於1970年美國的銀行保密法,實名認證在911事件後真正爆發。政府利用恐懼來證明收集更多個人信息的合理性。現在它也感染了加密世界,交易所要求我們提供私人信息以"遵守"FATF法規。我看到加密的叛逆精神在監管壓力下慢慢被壓制。

###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當我上周進行實名認證時,他們想要:

  • 我的全名和地址
  • 政府身分證掃描
  • 地址證明
  • 有時候甚至會自拍拿着我的身分證!

他們聲稱這可以防止洗錢,但普通用戶卻承擔了負擔,而大玩家則找到了規避的方法。整個過程似乎是爲了追蹤我們每一筆財務交易。

###市場影響:追蹤資金

這個監控行業正在蓬勃發展 - 從2020年的71億美元到預計在2028年達到$22 億美元。難怪公司如此積極地推動實名認證!每當我填寫這些表格時,我就在幫助資助這個侵犯隱私的機器。

###區塊鏈矛盾

區塊鏈承諾了金融自由,但實名認證要求卻造成了我們個人數據的集中化蜜罐。這種諷刺我並沒有忽視。這些交易所將我們的敏感文件存儲在可能被黑客攻擊的服務器上,同時宣揚“安全”。而現在他們又將人工智能加入其中 - 自動化我們的隱私侵犯。

###交易平台的現實

交易平台在我們使用其服務之前強迫我們通過實名認證的環節。我不得不提供我的個人信息、國籍和文件號碼才能開始交易。該平台聲稱這是爲了我的保護,但我知道這實際上是爲了覆蓋他們的法律責任。

在今天的金融環境中,實名認證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不要假裝這主要是爲了我們的利益。充其量它是一個必要的惡,最糟糕的情況是一個危險的監控工具。隨着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我希望我們能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真正尊重用戶隱私,同時保持真正的安全性。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