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研究 | Web3民商事律師「生存指南」:詳解業務全景+趨勢挑戰!

每週四晚7點半,加密小酒館準時開業!從投資黑話、創業故事、熱點吐槽,到賽道預判、合規避坑……我們用AMA方式,聊你想聽,大咖雲集!主題不設限,輕鬆聊Web3!面對監管風向突襲、合規成本高企,曼昆資深律師帶你洞悉趨勢,少踩坑! 本期是加密小酒館第14期,聚焦民商事律師的“幣圈”日常。Web3民商事律師不僅打官司,還深度參與鏈上金融、RWA、基金合規等業務,助力項目合規落地。我們邀請三位資深律師,從心路歷程到業務實踐,解碼Web3法律服務的機會與挑戰!

嘉賓自我介紹 何芳:大家好,我是何芳,目前base在重慶。我有20年律師從業經驗,前10年專注刑事辯護,近10年主要做不良資產業務,還搭建了涵蓋評估、拍賣的不良資產服務產業鏈。從去年10月開始,我和曼昆合作,正式入局Web3行業。很感謝麥格的邀請,希望今天能和大家一起探討Web3民商事律師的現狀與未來,不僅聊 “現在在做什麼”,更能探索 “未來能做好什麼”。 毛捷豪:大家好,我是上海曼昆律師事務所的毛捷豪,在曼昆工作已近3年,主要負責上海地區的民商事業務,我們團隊目前有5位律師左右。這幾年,我們的業務範圍始終跟着行業發展調整,從訴訟到非訴都有探索,後續可以在交流中詳細分享。 彭浩哲:大家好,我是彭浩哲,base在成都,是煒衡成都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2021年我正式入圈,之後一直爲成都本地的區塊鏈公司、Web3項目提供民商事法律服務。很多客戶和律師其實都不清楚Web3行業的民商事律師能做什麼,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幫大家加深對這個領域的了解,未來也期待更多交流。 Q1:從傳統律師到“幣圈”律師,心路歷程如何? 東東Robin:法律行業有刑事、民事、商事等多個方向,想請各位分享:你們是如何接觸到幣圈的?又如何從傳統律師轉型爲幣圈律師?對比傳統律師,幣圈律師有哪些不同? 毛捷豪:我最早是做傳統民商事律師的,研究生畢業後服務上海長寧區的國企和政府,業務除了IPO之外比較雜。2020-2021年,我開始自己接觸幣圈,從做交易入手,因爲偏向鏈上領域,每天會花很多時間做鏈上投研 —— 白天處理傳統業務,晚上研究鏈上項目,2021年的GameFi、2022 年的NFT都有涉獵,也參與過NFT的投資。 2022年,我快30歲,需要確定長期職業方向。在我看來,傳統的醫藥、房地產行業對30歲左右的律師來說空間有限,而我17年讀書時學過數據法,更願意探索新行業。當時我認爲Web3是最有潛力的領域,且自己對Web3的了解足夠深,覺得鏈上經驗能拆解到法律服務中,於是決定轉型Web3律師。 對我而言,“Web3人” 的身分先於 “律師”—— 如果只是以律師身分去 “套” Web3業務,順序是反的。2022年Web3法律場景還很少,我先加入一家礦企了解行業,2023年初曼昆明確聚焦Web3業務後,我和紅林溝通後加入曼昆。曼昆80%的客戶是Web3原生項目或想轉型Web3的Web2企業,隨着穩定幣等領域的熱度上升,更多Web2企業開始入局。 這兩年多,我做了30多個涉幣民商事訴訟,這類業務相對穩定;同時也在跟進新興領域,比如2023年香港法案落地後,幫客戶做牌照申請、鏈上風控合規探索。Web3律師每天都要學新東西,雖然不確定2027年行業會怎樣,但我相信Web3的發展是確定的,在這個領域探索很有意義。 何芳:我2005年開始從業,前10年做刑事辯護,近10年專注不良資產,還推動律所做公司化、專業化運營,搭建了不良資產全產業鏈服務。兩年前我去新加坡國立大學學習時,第一次接觸到加密數字資產,回國後通過曼昆的自媒體矩陣和行業朋友介紹,多次到上海拜訪紅林,之後成爲曼昆深圳的投資人。 現在我主要精力放在探索 “Web3民商事律師服務 + 傳統業務” 的復合產品上,比如如何把Web3的特性融入傳統法律服務,和娜娜、麥格也做了很多深度探討。對我來說,轉型不是 “從零開始”,而是用20年的法律和商業經驗,對接Web3的新需求。 彭浩哲:我之前一直做民商事非訴業務,比如企業投融資、IPO等2021年,成都湧現出很多NFT工作室、數藏相關團隊,我機緣巧合接觸到萬象生態下一家做政務區塊鏈的企業,從那時開始入圈。之後我自己也參與了很多早期NFT項目,和毛律一樣,是興趣驅動轉型。 看到DAO(比如 Constitution DAO)的機制設計、Tokenomics 時,我覺得這是 “生產關係的革命”—— 這種精密的結構像復雜的機械,特別吸引我。於是我逐漸把業務方向轉向加密領域,目前主要做兩部分:一是傳統的企業投融資、國企合規;二是加密業務,比如爲成都本地的 Web3 項目團隊提供境內合規建議,以及協助對接海外律師做境外合規(如出具法律意見書)。 很多Web3項目團隊肉身在國內,會遇到傳統Web2企業的問題(如勞動用工、稅務),但又有加密領域的特殊需求,這就是我們的服務空間。 Q2:幣圈民商事業務涉及哪些領域?客戶畫像如何? 東東Robin:很多不了解Web3的朋友對民商事業務很陌生,想請各位描繪一下:幣圈民商事業務主要涉及哪些領域?客戶畫像是怎樣的?先請彭律分享。 彭浩哲:從客戶畫像來看,我接觸的客戶主要分三類: 第一類是Web2轉型企業/個人:他們在Web2領域已取得成功,想布局Web3,比如做RWA、投資礦場、啓動NFT/數藏項目。這類客戶需要 “超越傳統律師” 的服務 —— 不僅要解決法律問題,還要懂Web3的行業邏輯,幫他們規避轉型風險。第二類是自然人客戶:比如早期投資礦商、購買礦機的個人,或參與涉幣委托理財的投資者,他們主要需要涉幣民商事糾紛的解決方案(如維權、合同糾紛)。第三類是 Web3 原生項目團隊:很多成員來自阿裏、騰訊等大廠,有技術但缺乏創業經驗,且肉身在國內。對他們的服務分兩塊:境內合規(如勞動用工、業務模式合法性)、境外支持(如投融資文件起草、所在國合規審查),境外業務常需和海外律師合作。 從業務領域看,核心是“合規+糾紛解決+交易支持”:合規包括境內業務邊界把控、境外牌照申請;糾紛解決主要是涉幣的買賣、借貸、委托理財糾紛;交易支持則是投融資文件起草、Token發行的法律盡調等。 毛捷豪:我平時招聘時會給候選人講曼昆的業務框架,大概分五大板塊,這也是行業的主流方向:

  1. 涉幣訴訟:包括民事和商事,核心是 “鏈上邏輯拆解”—— 比如涉幣的買賣、借貸、投資糾紛中,需要向法官、對方律師講清 “資金鏈路、Token 流轉”。目前各地審判口徑差異大,司法解釋也偏 “一刀切”,但這類業務很穩定,我兩年多做了30多個案例。
  2. 鏈上金融服務:目前落地的主要是牌照申請(如歐盟 MiCA 牌照、新加坡 MAS 牌照)、支付機構的鏈上合規。這類業務的核心是 “懂鏈上邏輯”—— 比如反洗錢(AML)不僅要符合 BIS、FATF 的規則,還要結合鏈上數據做風險控制。未來隨着鏈上金融成熟,這會是最大的增長點。
  3. 加密基金業務:雖然敏感,但趨勢很明顯 —— 越來越多傳統基金在往加密基金轉型。2023年10月我就判斷,2024年是 “研究美元加密基金” 的一年,2025年開始落地。隨着比特幣價格漲、穩定幣規模擴大,資金會更多流向加密基金,我們的服務包括基金架構設計、合規盡調、備案支持。
  4. RWA(實物資產代幣化):我們從去年朗新落地後開始研究RWA,已陪客戶探索10個月,路徑相對成熟,正在推進第一單落地。RWA的核心是 “傳統資產+鏈上代幣化”,比如票據、基金份額的代幣化,但目前還面臨 “代幣法律屬性釐清” 的問題(如是否屬於證券型代幣),未來需要結合鏈上金融做深度合規。
  5. 常法與合規服務:爲Web3項目提供日常法律顧問服務,比如風險披露、業務模式合法性論證。國內業務要規避兜底性罪名,境外業務則需結合當地監管(如香港的穩定幣新規),核心是 “讓客戶理解風險 ——Web3沒有零風險,關鍵是可控”。 另外要補充:民商事律師必須有 “刑事思維”—— 很多Web3模式(如Token 發行、DAO運營)踩線就可能涉及刑事風險,需要提前預判,避免客戶從 “民事糾紛” 陷入 “刑事犯罪”。 何芳:我從 “細分市場 + 資源整合” 的角度補充: 業務領域上,除了毛律、彭律提到的,我們還在探索 “Web3 + 傳統業務” 的融合產品,比如不良資產的代幣化、加密領域的支付合規(如對接傳統支付機構)。客戶畫像上,我接觸的更多是 “有傳統資源的 Web3 參與者”,比如持有大量實體資產(如廠房、票據)想做 RWA 的企業主,或想通過加密基金盤活資產的機構。這類客戶需要 “法律 + 商業” 的復合服務 —— 不僅要懂法律,還要幫他們對接鏈上資源(如技術團隊、基金管理人)。 比如最近有上市公司、發電廠諮詢RWA,他們不僅需要法律方案,還需要知道 “如何找到買家、如何設計代幣流轉機制”,這就需要我們聯動行業資源,而不只是做單一的法律服務。 Q3:對於幣圈法律服務市場的需求趨勢,有什麼判斷? 東東Robin:當前全球監管在推進(如美國的穩定幣草案、香港的穩定幣新規),想請各位判斷:幣圈法律服務的市場需求會有哪些趨勢?先請彭律分享。 彭浩哲:需求趨勢和監管動態高度相關,我觀察到兩個明顯方向: 第一是 “境內合規需求細化”:比如最近的社保新規,不僅傳統企業關注,很多 Web3 團隊也來諮詢 —— 他們核心團隊在海外,但國內有開發、營銷人員,需要明確 “工資發 U 還是人民幣”“勞動關係如何認定”“社保繳納合規性”。這類 “傳統問題 + 加密場景” 的需求會越來越多,因爲 Web3 團隊在國內的運營會更規範。第二是 “境外合規需求常態化”:美國 MiCA、香港穩定幣新規落地後,客戶不再只問 “能不能做”,而是問 “如何合規做”—— 比如香港的穩定幣發行方需要滿足資本充足率、儲備資產要求,我們需要幫客戶對接香港律師,梳理申請流程,同時確保境內業務不與境外合規衝突。 另外,RWA 的熱度會帶動 “傳統資產確權 + 鏈上合規” 的需求 —— 比如企業做票據代幣化,需要先解決票據的權屬問題,再設計鏈上流轉的合規機制,這是傳統律師和Web3律師的協作點。 何芳:我從 “風險教育 + 市場培育” 的角度補充: 目前很多人對 Web3 的認知仍停留在 “投機”,甚至被 CX、資金盤誤導,這會催生 “風險科普 + 糾紛預防” 的需求 —— 比如爲普通投資者提供 “Web3 法律掃盲”,幫他們識別騙局;爲中小項目方提供 “合規體檢”,避免踩線。從長期看,“合規化” 會是核心趨勢 —— 隨着老錢(如傳統金融機構)入場,客戶對 “合規” 的要求會更高,不再是 “野蠻生長”,而是需要 “可追溯、可監管” 的法律方案。比如加密基金,未來會像傳統基金一樣需要備案、信息披露,這就需要律師提供標準化的合規服務。 另外,川渝地區的Web3需求在崛起,我們計劃聯動曼昆,把上海、深圳的經驗落地到西南,挖掘本地的 RWA、政務區塊鏈需求 —— 比如重慶的制造業企業多,有大量實體資產可做代幣化,這是區域市場的機會。 毛捷豪:我聚焦RWA和Defi合規這兩個熱點談趨勢: RWA的法律服務目前還處於 “早期探索期”,但未來會 “常態化”:核心依據是 RWA 的規模 —— 目前鏈上RWA規模已達260-270億美元,今年增長了 50%-60%,且和穩定幣規模高度相關(穩定幣規模越大,RWA的資金池越大)。當前的痛點是 “代幣法律屬性不明確”(如基金份額代幣化後,代幣與淨值的掛鉤關係、是否屬於證券),但隨着監管明確(如香港對證券型代幣的定義),這類需求會從 “探索” 轉向 “標準化”。Defi合規會成爲RWA的 “關鍵支撐”:很多RWA產品(如固收類代幣)需要通過Defi協議釋放流動性(如在Morphy等協議中做質押),但Defi的合規問題(如是否屬於 “非法金融活動”)還沒解決。未來Defi合規的需求會爆發 —— 比如幫Defi協議設計 “合規的流動性機制”,確保RWA代幣在鏈上的流轉合法,這是Web3律師的核心競爭力。 另外,加密基金的需求會持續增長:2025年開始,隨着比特幣價格穩定、穩定幣規模擴大,更多資金會進入加密基金,我們的服務會從 “架構設計” 轉向 “投後合規”(如資產托管、信息披露),這需要結合傳統基金的經驗和加密領域的特性。 東東Robin:毛律能否再展開聊聊RWA的法律服務難點和前景? 毛捷豪律師:RWA的法律服務難點和前景都集中在 “傳統資產與鏈上邏輯的適配”: 難點:一是 “法律屬性釐清”—— 比如基金份額代幣化後,代幣是 “證券” 還是 “商品”?若被認定爲證券,需符合證券監管規則(如香港的 SFC 牌照),但目前全球對 “資產代幣化的屬性” 沒有統一標準,需要逐案論證;二是 “風險隔離”—— 傳統資產(如票據)存在違約風險,代幣持有者的權益如何保障?需要設計 “儲備資產托管、違約追償機制”,這涉及傳統法律(如信托法)和鏈上技術(如智能合約)的結合。前景:隨着傳統機構入場(如銀行、基金公司做 RWA),法律服務會從 “單一法律方案” 轉向 “全流程陪跑”—— 比如幫客戶做 “資產確權→代幣設計→合規發行→流通監管” 的全鏈條服務,同時聯動技術團隊(如智能合約審計)、托管機構(如儲備資產托管)。未來 RWA 會成爲 “WEB3 連接傳統金融” 的核心場景,法律服務的市場空間會非常大。 Q4:結合業務實踐,怎麼理解香港在 Web3 對內地的角色? 東東Robin:香港被很多人視爲 “中國 Web3 的橋頭堡”,想請各位從業務實踐出發,談談香港對內地的角色定位。先請毛捷豪律師。 毛捷豪:香港的核心角色是 “探索窗口 + 連接橋梁”: 從 “探索窗口” 看,香港的監管是 “保守中的激進”—— 比如穩定幣新規既明確了發行標準,又限制了流通範圍(如僅面向專業投資者),這種 “可控試錯” 的模式,能爲內地提供參考。雖然有時覺得香港的監管偏保守,但鏈上業務的合規本就復雜,“慢一點” 反而能避免風險,比如香港對證券型代幣的定義,未來可能會影響內地的監管思路。從 “連接橋梁” 看,內地短期內不會全面開放 Web3,但香港能成爲 “內地與全球 Web3 市場的接口”—— 比如內地企業想做 RWA,可先在香港試點(如利用香港的法律體系做資產確權、代幣發行);內地投資者想參與加密基金,可通過香港的合規渠道(如持牌機構)。我們目前幫客戶做的香港牌照申請、加密基金備案,本質就是利用香港的橋梁作用,幫內地客戶對接全球市場。 彭浩哲:我認同 “沙盒試驗場” 的定位: 香港的監管是 “內地的試金石”—— 內地既不想錯過 Web3 的機會,又忌憚去中心化對金融安全的影響,香港的試點能幫內地 “觀察風險、積累經驗”。比如香港的穩定幣發行機制、加密基金備案制度,未來若效果好,可能會在內地的自貿區、科創園區推廣。對內地客戶而言,香港是 “合規出海的跳板”—— 比如成都的 Web3 團隊想做海外市場,可先在香港設立主體,利用香港的法律地位(如普通法體系、國際認可度)對接海外資源;內地企業做 RWA,可通過香港的交易所發行代幣,吸引全球投資者,同時規避內地的監管風險。 何芳:從 “個人與企業需求” 看,香港還有 “資源聚合” 的角色: 對個人(如律師、從業者):香港是 “Web3 專業人才的聚集地”—— 目前在香港深耕 Web3 且有成果的律師不多,內地律師可通過香港的牌照進入國際市場,接觸更優質的客戶(如全球加密基金、跨國 Web3 企業)。對企業:香港是 “Web3 與傳統金融的融合點”—— 比如內地的銀行想做加密資產托管,可在香港設立子公司試點;傳統基金想布局加密領域,可通過香港的持牌機構發行產品。我們計劃在香港探索聯營所,就是想利用香港的資源,幫內地企業對接海外的資金和技術,同時把內地的實體資產(如不良資產、票據)通過香港的 RWA 市場盤活。 Q5:最後,一句話分享對Web3行業的洞察吧! 東東Robin:今天的交流非常深入,從 “轉型心路” 到 “業務領域”,再到 “未來趨勢”,三位嘉賓都分享了寶貴經驗。最後,想請大家用一句話總結對 Web3行業的洞察。 毛捷豪:Web3是快行業,但做律師、做業務都要 “守得住寂寞”,耐下性子深耕,才能在合規化浪潮中立足。彭浩哲:保持好奇,持續學習 ——Web3的新事物太多,只有不斷接受新認知,才能避免被行業淘汰。何芳:Web3的核心是 “連接”,律師不僅要懂法律,還要做 “資源整合者”,幫傳統與 Web3 打通壁壘,才能創造更大價值。 歡迎關注嘉賓和官號,提出想聽的話題。每週四晚八點再見,謝謝大家!

原創作者:曼昆品牌部

BTC0.33%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