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啥知道的越多,反而越不開心呢?
身邊常有朋友說:“以前稀裏糊塗的,喫頓好的、玩會兒遊戲就特開心;現在讀了點書、見了點世面,反而覺得沒那麼容易快樂了。” 其實不是快樂變少了,而是認知提高後,我們看待“快樂”的方式不一樣了。
先說最直接的一點:看得越清,越容易覺得“不夠好”。以前對世界的認知簡單,覺得努力就能成功,身邊人都挺真誠。可認知上來後,會發現很多事不是光靠努力就行——機會、規則、運氣都在起作用;也會看清有些人的客套和敷衍,不是真的親近。這時就容易陷入落差:明明知道該怎麼做,卻受現實限制做不到;明明期待真誠,卻總遇到虛情假意。這種“想通了卻搞不定”的無力感,比糊塗時的“不知道”更讓人鬧心。
再者,我們對“滿意”的標準變高了。低認知時,考試及格就歡呼,工資漲幾百就滿足,因爲沒見過更好的,容易知足。可認知提升後,見過優秀的人、合理的事、更棒的生活,就忍不住用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和身邊的一切。以前覺得“差不多就行”的工作,現在會糾結“有沒有價值”;以前覺得“挺不錯”的朋友,現在會在意“三觀合不合”。標準高了,能讓我們滿意的人和事自然就少了,快樂也就顯得更“稀缺”。
還有個挺無奈的點:越明白,越難找到“同路人”。認知低的時候,大家聊的都是家長裏短、喫喝玩樂,很容易湊到一塊兒熱鬧。可當你開始思考人生意義、社會規則這些更深的話題時,會發現能聊到一塊兒的人越來越少。要麼是別人覺得你“想太多”,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