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新型数字银行的失败,以及加密数字银行正在重蹈覆辙,但加密货币或许能为数字银行业务带来转机。
你知道吗?不到5%的新型数字银行实现盈利。
新型数字银行主打全数字化、低费用和更优体验,但其商业模式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
我们将深入剖析大量传统新型数字银行难以盈利的原因,而加密数字银行也在走同样的老路。

图片来源 @ ashwathbk (https://x.com/ashwathbk/status/1975899128745054710)
新型数字银行的收入高度依赖银行卡交易手续费,即用户每次刷借记卡时银行获得的微薄分成。
这种模式只有在规模足够大、利润率充足且交易活跃时才能行得通,但现实中利润空间极其有限且脆弱。
美国新型数字银行Chime没有自有银行牌照,只能依赖合作银行托管资金和发卡,这与加密数字银行高度相似。其业务重心聚焦于卡交易。2024年,约80%的总收入来自银行卡交易手续费。
但诸多地区的监管已对银行卡交易手续费设定上限:
监管部门正在进一步压缩这种法律套利空间,本就微薄的手续费难以支撑新型数字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银行卡交易手续费收入也极易受消费周期影响。经济下行时,用户刷卡减少,数字银行收入随之下滑。
银行收入的核心在于放贷利息,而非支付手续费。
传统银行通过将存款转化为贷款,赚取房贷、信用额度和企业融资的利息。
新型数字银行即使获得银行牌照,也大多未能实现这一核心功能。

传统银行60-65%的收入来自净利息,贷款存款比为55-65%,全球平均更高。而大部分新型数字银行在此主线收入上表现乏力,Starling Bank因收购房贷资产组合而成为例外。
加密数字银行采用自托管模式,无法获取存款利息,不能动用用户资金赚取收益。通常只能通过对接Aave或Lido等DeFi协议,获取部分佣金收益。然而,这些集成没有风险定价和实际控制权,同时还面临协议被黑、稳定币脱锚等风险。
无论是金融科技还是加密模式,始终存在存款无法有效变现的问题。
归根结底,许多新型数字银行(包括加密数字银行)只是高成本的存款“仓库”。
传统银行依靠历史沉淀与网点自然获客,而新型数字银行在拥挤的数字市场需通过营销和推荐争夺每一位客户,导致获客成本(CAC)居高不下,严重压缩其盈利空间。
加密数字银行获客成本更高,除了上手门槛和用户教育,还通过高年化收益率(APY)与代币激励吸引存款,这些激励未来都将变为公司负债,显著推高CAC。
加密数字银行的成本收入比也普遍高于传统新型数字银行:
加密数字银行若照搬Chime或Monzo难有胜算,自托管特性决定其基础不同。我认为加密数字银行不具备对传统新型数字银行的绝对优势,但嵌入式DeFi能增强其盈利能力。
交易收入已被证明是驱动传统新型数字银行和加密钱包高利润的有效路径。
交易功能嵌入已成行业标配。应用需提供丰富资产、交易对、最大可提取价值(MEV)防护、极速撮合等,才能赢得用户并带来最佳体验。
相较直接放贷,更适合将复杂DeFi产品打包为适合散户理解和投资的财富产品。
目前尚未有西方新型数字银行能复制支付宝财富产品体系的成功。

支付宝财富产品截图
加密数字银行在提供丰富财富管理产品方面具备优势。它们能让复杂DeFi变得简单,让高收益金融产品惠及更多群体。
嵌入式DeFi有望丰富数字银行财富产品体系。
新型数字银行向来利润微薄。加密数字银行,即便拥有DeFi原生工具,依然面临更严峻挑战:稳定币支付手续费更低、合规压力更大、用户教育难度更高,一旦传统新型数字银行加持加密功能,竞争将更加激烈。
当Revolut、Nubank等开始在现有体系内提供稳定币、加密交易和链上收益,加密优先的新型数字银行将难以争夺用户心智。
真正的机会不在于重复造一个新型数字银行,而在于搭建基础设施:收益分发、稳定币外汇层、DeFi聚合或封装,融入现有银行体系。与已拥有庞大用户基础的新型数字银行正面竞争难度极高,我们应通过加密科技提升其盈利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