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總有高槓槓“賭徒”?解讀PVP模式下的交易心理與市場動態

初中化學提到要想讓吹出來的泡泡更穩定、更持久,就要在在溶劑中加入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yrrolidone,簡稱 PVP)——是一種增稠劑和泡沫穩定劑,爲泡沫提供結構和持久性,使其能夠維持形態,抵抗外部壓力。

同理想維持 Perpdex 的可持續流動性和可防御的市場份額,並非通過被動的Farming、喊單、刷量來實現,而是通過主動構建一個極致競爭性的心理環境來達成。這裏的“PVP”不僅是化學穩定劑的縮寫,而是Player-vs-Player。

通過精心設計的機制,讓交易者們相互對抗,協議的機制應當是用來激發人類最強大的內在驅動力——貪婪和不甘心——來創造一個自我延續的交易活動飛輪,從而擺脫對通脹性代幣釋放的過度依賴,最終實現真正的市場穩定性。

一、 偉大的博弈:解構交易的零和現實

交易的本質是一場零和博弈,不是你虧就是我賺,沒必要遮遮掩掩,粉飾太平。

Meme:最原始的 PvP 競技場

Meme 的交易生態是 PvP 原則最純粹、最不加掩飾的體現。與那些聲稱擁有潛在效用或現金流的資產不同,Meme 的價值幾乎完全來自於其文化相關性、社區炒作和社交媒體的病毒式傳播,即注意力本身。在這樣的市場中,交易更像是一種“文化套利”:預測或搶先於市場發現下一個熱點。這使得 Meme 市場成爲一個赤裸裸的零和遊戲:一個交易者的收益直接來源於另一個交易者的虧損。在 Solana 這樣的低費用、高吞吐量的公鏈上,這種 PvP 環境被推向了極致。交易機器人橫行,中位持倉時間以秒計算,市場演變成一個“超級 PvP”生態系統,新入場的散戶交易者幾乎不可能獲得可觀的利潤。這種殘酷的環境恰恰揭示了投機市場的本質——它不是一個協作共建的社區,而是一個參與者相互蠶食的競技場。

既然是一個人喫人的地方,說自己是菩薩下凡、普照大地就顯得有些多餘了。

正和增長的幻覺

加密貨幣行業的主流敘事往往強調其“正和”的一面:不斷增長的總市值、技術創新帶來的新應用場景、以及新用戶的持續湧入。這個宏觀敘事是真實且重要的,但它與微觀層面——即交易員在Perpdex 上的日常體驗——存在着根本性的脫節。對於一個在 Perpdex 上進行高頻交易的用戶來說,他的目標並非“構建一個全新的金融系統”,而是在價格的漲跌中,從其他市場參與者手中攫取資本。他的盈虧(P&L)界面所展示的,就是一個殘酷的零和現實。任何成功的 PvP 協議都必須建立在這個基本認知之上,停止將自己包裝成一個普惠的“公共設施”,而是要擁抱其作爲“競技場”的真實身分。協議的定位應該從“交易市場”轉變爲“戰勝其他交易者”,這種重新定位使其產品特性與用戶的真實動機保持一致。

槓杆:偉大的放大器

高槓杆是Perpdex 的核心特徵,它在 PvP 動態中扮演了催化劑和放大器的角色。槓杆不僅放大了財務上的盈虧,更重要的是,它極大地放大了 PvP 衝突中的情緒強度。一次盈利帶來的欣喜若狂和一次虧損帶來的毀滅性打擊都被不成比例地放大。這種情緒的放大對於將交易者“鉤入”我們將在下一章節討論的心理循環至關重要。

傳統的激勵模型假設交易量是流動性和激勵的函數,交易量是衝突的函數。通過設計能夠創造持續、可量化的衝突的機制(如排行榜、錦排賽),協議可以在不依賴直接代幣獎勵的情況下,產生一個由內在競爭驅動的、穩定的基礎交易量。

二、 參與的教條:將貪婪與不甘心武器化

PVP的核心是是引出人的那兩顆心——貪心和不甘心

贏家的詛咒:培養貪婪與過度自信

對於獲勝的交易者,平台的目標是系統性地培養其貪婪和過度自信,促使他們進行更大膽、更頻繁、更忘我的交易。

  • 心理機制:成功的交易會觸發一系列認知偏見。首先是過度自信偏見(Overconfidence Bias),交易者傾向於將成功歸因於自己的高超技巧而非運氣,從而低估未來交易的風險。其次是確認偏見(Confirmation Bias),他們會主動尋找能夠證實自己“獲勝策略”有效性的信息,而忽略矛盾的證據。這種心理狀態在交易心理學中被稱爲“贏家的詛咒”(Winner's Curse),即最大的一筆盈利往往預示着接下來最大的一筆虧損。從神經科學角度看,盈利會刺激大腦釋放多巴胺,形成一個強大的獎賞回路,強化交易行爲,並鼓勵交易者承擔更大的風險以尋求更強的刺激。

以某幾個主流cex/協議爲例:

  • 平台放大策略:協議的設計應致力於放大這種勝利的快感,並將其轉化爲公開的社會地位象徵。
  • 突出的盈虧展示:在界面最顯眼的位置展示高額的浮動盈虧(PNL),並使用綠色等積極色彩。
  • 成就系統:設立“連勝”徽章、“百倍收益”獎章等,將交易成就轉化爲可炫耀的虛擬身分。
  • 公開排行榜:實時更新的排行榜是制造社會壓力的核心工具,它將個人盈利變成了公開的競賽。
  • 社交分享功能:一鍵分享盈利截圖到社交媒體,讓贏家成爲平台的“行走的廣告牌”,同時向其他用戶施加FOMO、妒忌和焦慮的情緒。

輸家的博弈:制造“不甘心”

對於失敗的交易者,平台的目標是阻止他們因虧損而理性退出,而是要激發其“不甘心”的情緒,促使他們立即投入下一場交易以“回本”。這是整個心理循環中更強大、也更關鍵的一環。

  • 心理機制:其核心是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理論。由丹尼爾·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的開創性研究證明,虧損帶來的心理痛苦是同等金額收益所帶來快感的兩倍。這種強烈的負面情緒會導致一系列非理性行爲,例如,爲了避免承認虧損而死守一個不斷下跌的倉位(沉沒成本謬誤),或者更重要的——報復性交易(Revenge Trading)。報復性交易是一種在遭受重大損失後,出於憤怒、沮喪和“不甘心”而進行的衝動性、高風險交易,其唯一目的就是迅速挽回損失。這種“不甘心”的情緒,是留住虧損用戶並促使其持續貢獻交易量的關鍵引擎。

以某幾個主流cex/協議爲例:

  • 平台放大策略:界面的每一個細節都應被設計用來最大化用戶的“不甘心”,阻止他們進行冷靜的復盤和風險評估。
  • 可視化“差一點”:當用戶被強制平倉時,界面可以展示價格距離他們的止損線或盈利目標有多麼“接近”,暗示這只是一次運氣不佳,而非策略失誤。
  • 損失框架效應:將虧損描述爲暫時的“浮虧”或“回調”,而非永久性的資本損失,並立即推送新的“市場機會”。
  • 即時再入場激勵:在用戶平倉或被清算後,立即彈出“一鍵反向開倉”或“領取交易手續費折扣券再戰”等提示,縮短用戶從虧損到下一次交易的決策時間,利用情緒窗口期促成衝動交易。

從協議運營的角度來看,最有價值的用戶並非那些持續盈利並定期提現的“聰明錢”。恰恰相反,理想的用戶是那些被困在盈利與虧損循環中的交易者。無論他們的淨盈虧如何,他們都在持續不斷地產生大量的交易量和手續費。協議的收入最大化,來源於贏家和輸家之間資本的劇烈攪動。

因此,平台設計的每一個元素——從盈虧數字的顏色,到成交後的動畫,再到默認的槓杆倍率和社交功能——都不再是單純的美學選擇,而是用於操縱交易者心理,引導其走向貪婪和“不甘心”這兩種高交易量行爲模式的工具。

三、流動性螺旋:從心理循環到協議飛輪

一旦通過精心設計的心理機制捕獲了足夠多的交易者,協議便能啓動一個自我強化的正向循環,即“流動性螺旋”。這個過程將個體的非理性行爲,轉化爲協議層面可持續的、結構性的競爭優勢。

階段一:被“鉤住”的交易者構成的核心引擎

這個螺旋的起點,正是前文詳述的、被貪婪和不甘心所驅動的核心用戶羣體。這些贏家和輸家被鎖定在一個持續的交易循環中。他們的交易行爲在某種意義上是“有機的”,因爲它更多地由內在的心理需求(追求快感、挽回損失、證明自己)驅動,而非外在的代幣激勵。這個核心羣體爲協議創造了一個穩定且可預測的基礎交易量和手續費收入流。這是協議擺脫對遊資/“僱傭兵資本”依賴的第一步。

階段二:吸引成熟的流動性提供者

有了穩定且可觀的基礎交易量,協議對第二層級的市場參與者——專業的流動性提供者——變得極具吸引力。Market Makers被吸引而來,因爲他們可以從核心交易者產生的頻繁交易中,穩定地賺取買賣價差。Arbitrageurs 則被價格波動所吸引,他們的活動有助於協議的價格與更廣泛的市場保持一致,從而提高市場效率。這些專業流動性的注入,極大地加深了訂單簿的厚度,降低了滑點,從而改善了所有用戶的交易體驗。這使得平台對於新用戶更具吸引力,進一步鞏固了核心引擎。

階段三:“僱傭兵資本”的回歸與流動性黑洞的形成

當協議通過前兩個階段建立起一個深度、活躍且高效的市場時,一個有趣的反轉發生了。那些協議最初試圖擺脫的“僱傭兵資本”,現在會主動回歸。但這一次,他們不是被協議空投的代幣所吸引,而是被卓越的交易條件(極低的滑點、巨大的交易深度、豐富的套利機會)所吸引。他們的到來,完成了流動性螺旋的最後一塊拼圖。巨額資本的湧入,將協議變成了一個“流動性黑洞”——一個擁有如此巨大引力的市場,以至於競爭對手難以撼動其地位。此時,協議的競爭護城河已經從短暫的激勵措施,轉變爲由網路效應和深度流動性構成的、難以逾越的結構性壁壘。

這個過程的核心在於,PVP 是一種利用人爲設計的機制(遊戲化激勵、心理暗示)來創造一種看起來和感覺上都像是“有機產品市場契合”狀態的策略。傳統的流動性挖礦,如 SushiSwap 的吸血鬼攻擊和AsterDex 的刷量,解決了流動性的“冷啓動”問題,但未能解決用戶的“忠誠度”問題。被激勵吸引來的用戶留存率極低。PVP 機制和模式旨在通過用一種行爲上的“癮”(如賭博成癮的心理機制所述)來替代經濟上的“激勵”,從而根本性地解決留存問題。一個上癮的用戶不需要你付錢讓他來玩。

因此,大多數協議將獲取流動性視爲首要目標,而 PVP 模式則將其重新定義爲一個結果。首要目標是通過心理學機制最大化用戶的參與度和交易量。深度、穩定的流動性只是實現這一首要目標後自然而然的產物。在交易所爲流動性展開激烈競爭的背景下,PVP 模型提供了一條資本效率更高的路徑:將資源投入到能夠創造競爭氛圍的產品功能上,流動性會自然地追隨交易活動而來。

四、 催化劑:爲“單點突破”而設計

要啓動強大的 PvP 飛輪,需要精準、有力的催化劑。這要求協議放棄“普惠制”的激勵模式,轉向能夠制造衝突、篩選贏家、並激發輸家鬥志的“單點突破”策略。

廣撒網式的流動性挖礦或交易返佣,是用戶所批判的“大而全”的平台戰略。這種策略效率低下,因爲它無差別地獎勵了所有人,包括那些被動提供流動性、交易頻率極低的“僵屍用戶”和爲了積分的刷子們。這不僅稀釋了對高價值、高活躍度交易者的激勵效果,還造成了巨大的代幣通脹壓力,最終導致僱傭兵資本在獎勵衰減後迅速離場。

一個有效的“單點突破”激勵模型應基於相對表現而非絕對參與。核心原則是獎勵那些在 PvP 競爭中勝出的交易者,而不是所有參與交易的人。

一個成功的 PvP 激勵計劃,其設計本身就必須創造出一大批一無所獲的“輸家”。這與 Web3 領域通常宣揚的“包容性”和“社區共享”精神背道而馳,但對於模型的成功卻至關重要。正是這些與大獎“擦肩而過”的輸家們所感受到的強烈“不甘心”,才構成了他們未來在沒有直接激勵的情況下,繼續參與平台交易的核心動力。

我們總不能苛求一個講求零和博弈和贏家通喫機制下的平台去做一個“普惠金融”的事情吧?如果你被“普惠金融”的道德觀綁架或者被反擼的社區要求公平對待,那麼你可能不太適合進入這個“喫人喫”的戰壕。

結論:可持續的泡沫

讓我們回到最初的化學類比。投機市場在本質上是充滿泡沫的,這是其固有屬性。PVP 的目標並非消除泡沫,而是使其穩定。如同聚乙烯吡咯烷酮爲泡沫提供了結構、韌性和持久性,一個精心設計的“玩家對戰玩家”系統,也能爲市場的狂熱活動賦予一種可持續的結構。它在價格的劇烈波動中,創造了交易活動和手續費收入的穩定性。

最終的戰略建議是:未來 Perpdex 之間的競爭,勝利者將不屬於那些提供最高APY 的協議,而屬於那些最深刻理解並掌握了用戶心理學的協議。成功不再僅僅是金融架構師的工作,更是行爲心理架構師的傑作。

將PVP 形成doctrine 教條 —— 像潮汕人一樣,把博弈場帶到自家後院;不用引導,水自然會流到每個價值窪地。

Be like a 潮汕人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 置頂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