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Fun 啓動中文 Meme 創作大賽!
創建或交易 Meme 代幣,瓜分 3,000 GT 獎勵! 💰
🎨 1 分鍾零代碼發幣,僅需 ~0.0000042 GT Gas 費
🏆 最高市值代幣瓜分 1,000 GT
💎 畢業代幣前 100 名購買地址瓜分 2,000 GT
代幣發射時間: 10 月 3 日 00:00 - 10 月 15 日 23:59(UTC+8)
活動時間: 10 月 8 日 17:30 - 10 月 15 日 23:59(UTC+8)
釋放創意,立即參與 👉 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7516
#GateFun #GateLayer #Web3 #MemeToken
DeFi 的下一個裏程碑還需要什麼? - ChainCatcher
原文標題:DeFi's next milestone: What it'll take for agentic finance to work
原文作者:@Lemniscap
原文編譯:Ismay,BlockBeats
編者按:當 DeFi 的世界復雜到連專業用戶都難以掌控時,我們究竟如何把主動權交還給普通人?
本篇來自 Lemniscap 的研究文章,系統梳理了「智能代理金融」的興起脈絡與現實困境。從 &milo、Meridian 到 SendAI、The Hive,這些早期產品展示了 AI 如何成爲鏈上交互的新接口,也暴露了其在執行可靠性、權限安全與驗證機制上的巨大缺口。作者指出,DeFi 想邁向下一個階段,關鍵不在更聰明的模型,而在更可信的底層結構——讓代理的每一次行動都可驗證、可追溯、可被信任。
這不僅是技術演進的轉折點,也是一場關於信任重構的實驗。正如文中所言:DeFi 的下一個裏程碑,不是更大的規模,而是對自動化的信任。
到 2025 年,DeFi 已經和早期的模樣完全不同。
數據本身就能說明一切:機構資金單季流入超過 100 億美元,分布在數十條鏈上的活躍協議數量突破 3000 個。全網 DeFi 協議的總鎖倉量在 2025 年達到 1600 億美元,同比增長 41%;DEX 與 Perps 的累計交易量更是以「萬億」爲計。
隨着 DeFi 的體量變大,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多,但復雜度也急劇上升。大多數人根本無法跟上鏈上發生的一切。如果我們希望更多人能把握這些新機會,就必須構建能讓用戶更輕鬆做出正確決策的工具——而這正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與此同時,AI 已逐漸融入日常生活,人們開始養成圍繞自動化的新習慣。這一趨勢催生出「智能代理金融」(Agentic Finance)——由智能代理來處理金融操作的導航與執行。
即便是像 Comet 這樣基於瀏覽器的簡單代理,也展示了這類工具的快速演進。當你通過瀏覽器代理執行一筆 DeFi 操作(正如 SendAI 創始人 Yash 分享的示例那樣),你就能看到智能代理金融的潛力。
這一願景其實很直觀:你不再需要翻找各種儀表板或 X 上的長帖,只需告訴 AI 你想實現的目標,它就能自動幫你完成後續步驟。
目前正在出現兩類智能代理:
一類是 Copilots,它們引導用戶在整個 DeFi 世界中做出決策;另一類是 Quant Agents,更偏向專業自動化策略執行,相當於「自動駕駛(Autopilots)」。
兩者都還處於早期階段,也都存在缺陷,但它們共同指向一個新的方向——一種全然不同的、由 AI 驅動的 DeFi 交互方式。
作爲「副駕駛」的智能代理
可以把這些智能代理想象成你的個人助手。你不再需要翻看圖表或在不同協議間跳轉,只需用自然語言提問,比如:「現在最熱門的代幣有哪些?」或「哪裏收益最高?」,代理就能直接回答並給出下一步建議——就像一個隨叫隨到、知識豐富的朋友。
以 &milo 爲例,它的副駕駛模式能協助你做出投資決策、進行資產再平衡、獲取投資組合洞察——讓你在保持掌控的同時,省去繁瑣操作。
借助自然語言解釋與智能提示,&milo 能幫助用戶理解倉位、比較收益機會,而不必在各種儀表板中翻找數據。它展示了副駕駛型代理從簡單的聊天助手逐步演進爲功能完整的 DeFi 向導的雛形。
爲了觀察這些代理在實際操作中的表現,我們試用了幾款最新發布的產品,親身體驗它們處理真實 DeFi 任務的能力。
結果顯示,這些代理仍有局限。例如,它能成功識別熱門代幣,但無法順利執行買入操作;還出現了兩筆交易失敗,系統提示「餘額不足」,盡管帳戶中實際上有足夠的 SOL 用於支付手續費。
類似的平台 The Hive 則採用了不同路徑——它將多個 DeFi 代理組成一個「蜂羣」,能協同完成跨鏈、收益策略、清算防御等復雜任務,所有操作都通過一個簡潔的聊天界面協調執行。這種由專用代理組成的網路,可以用自然語言指令完成多步驟的鏈上操作。
我們用 The Hive 測試了同樣的買入指令。系統確實識別出了熱門代幣 WEED,但在執行購買時卻返回了錯誤的合約地址。
總體來看,Milo 展示了如何把投資組合管理工具整合進一個流暢流程,而 The Hive 則在探索如何讓多個專門代理協同工作。隨着智能代理能力的提升,它們也開始出現更明顯的分工。
例如,Meridian 專注於另一端的用戶羣——幫助初學者邁出進入 DeFi 的第一步。它採用移動端優先設計,配合清晰的提示,讓換幣、質押或查詢收益等基礎操作更易上手。
Meridian 在這些核心任務上表現流暢、執行迅速,更重要的是,它非常清楚自身邊界。當用戶要求它執行超出範圍的操作時,它會解釋原因,而不是盲目嘗試——這種「誠實」,讓它成爲新手探索鏈上世界的可靠起點。
Meridian 創始人 Benedict 解釋道:
通過我們的測試,我們發現,目前大多數專注於 DeFi 導航的 AI 代理,更多還停留在「教師」或「助手」的角色,主要幫助用戶完成最基礎的操作(如換幣)。
要讓它們可靠地處理更復雜的流程——例如提供流動性、管理槓杆倉位等——仍然需要進一步改進。
正如 Solana 基金會 AI 負責人 Rishin Sharma 所指出的:
作爲「自動駕駛」的智能代理
如果說「副駕駛型」代理更像導師,那麼「量化型」代理則更像自動駕駛系統。它們不僅能構建策略,還能真正執行——實時監控市場、測試交易,並以機器速度自動行動,讓復雜的 DeFi 策略進入「全自動運行」模式。
一個正在成形的典型案例來自 SendAI。它本身並不是量化代理,而是一套讓他人能夠創建這些代理的工具包。其爲 Solana 設計的「Agent Kit」支持超過 60 種自主操作,包括代幣兌換、新資產發行、借貸管理等,並可直接與 Jupiter、Metaplex、Raydium 等主流協議交互。
換句話說,它爲開發者提供了一個「軌道系統」,讓他們能將決策模型直接接入鏈上執行。
SendAI 創始人 Yash 清晰地概括了他們的願景:
與此同時,其他團隊正試圖讓這一能力更易觸達。Lomen 負責精選策略,並讓用戶「一鍵部署」,降低了無需編寫代碼即可享受量化自動化的門檻。
而對於更偏好自定義系統的「進階玩家」,Unblinked 提供了一個由 AI 驅動的策略實驗環境。它就像交易領域的 Cursor:用戶可以先勾勒出自己的策略想法,在安全的沙盒環境中運行和優化,再決定是否投入真金白銀。
還有一些平台選擇同時調用多種代理協作完成任務。
例如 Almanak 將「編程代理」與「回測代理」結合:用戶用自然語言描述策略,AI 會自動生成生產級代碼,並以超過 1 萬次蒙特卡洛模擬進行回測,最終生成一份「上場即戰」的策略成果。
最後,還有團隊將注意力放在實時市場優勢上。
Giza 的 ARMA 代理 會在各借貸協議之間主動調配資金,以最大化穩定幣收益。與其讓資金停留在單一池子中,ARMA 會持續監測利率、流動性與 Gas 成本,並動態移動資產。其旗艦代理已管理超過 1700 萬美元 的資金,宣稱收益率比靜態持倉高出 83%。
總體而言,這些量化代理讓時間成本大幅降低,也讓普通用戶能接觸到原本屬於專業量化團隊的復雜策略。但與此同時,它們也揭示了自動化的脆弱性:當數據延遲、協議暫停、或市場出現劇烈波動時,代理仍可能「絆倒」。
換句話說,它們確實能讓你更快,但還遠稱不上「無敵」。
他們的難題所在
與當下的智能代理相處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一些相似的問題:它們有時會建議執行已不存在的操作,比如一個早已關閉的流動池;它們依賴的數據往往滯後於真實鏈上狀態;一旦多步驟計劃中途出錯,它們不會自我調整,而是反復嘗試同一個動作。
權限管理也十分笨拙——要麼用戶必須授予整個錢包的完全訪問權,要麼就得手動批準每一步細微操作。測試環節同樣膚淺,模擬環境難以真實還原鏈上突發流動性變化或治理參數調整等「現實混亂」。
其中最嚴重的問題之一是:這些代理幾乎都像「黑箱」運作。
用戶無法知道它讀取了哪些輸入、如何權衡選項、是否檢查了實時狀態,也不知道爲什麼會選擇執行某筆特定交易。沒有籤名驗證的操作記錄,無法核對「承諾的結果」與「實際執行」的一致性。
用戶只能一邊使用,一邊「看護」自動化過程——不僅效率低,也讓性能難以評估。
如果沒有一套能驗證決策、證明行動確實遵守既定策略的機制,用戶永遠無法區分「可靠的系統」與「包裝精美的營銷」。
對於更大規模的資本而言,DeFi 平台必須從「相信我們」轉變爲「請你驗證」。這也是建立「可審計、可治理、可信賴」的智能代理金融基礎設施的關鍵轉折點。
基礎設施缺口
核心問題在於目前的系統缺乏讓代理在大規模場景中保持可信、一致與安全的基礎工具。要解決這一點,我們需要能夠驗證代理行爲、確認執行結果,並在所有環境中遵循統一規則的基礎設施。唯有如此,人們才會放心把真金白銀交給它們。
不過,大多數用戶其實並不關心代理的「思考過程」,他們只想確認輸出結果是正確的、經過驗證的、且在安全邊界內。在建立信任方面,「可驗證的可靠性」比「可見性」更重要。
這正是「可驗證可靠性(Verifiable Reliability)」的意義所在。代理不必記錄每一步內部操作,但應在明確的策略與合理檢查下運行:設定支出上限、執行時間窗口、關鍵操作前的確認節點等。
在底層,這些規則可通過 可信執行環境(TEE)或類似系統來保障——無需暴露全部細節,也能證明代理確實遵守了邊界。結果就是:在需要時能被審計的輸出,以及讓普通用戶能立即信任的操作。
這種驗證層並不必「一刀切」。日常場景可採用輕量化的安全防護與標準化指標;而高風險或機構級場景,則可要求更強的證明與正式驗證。關鍵是——每一層基礎設施都應提供與其風險水平相匹配、可度量的可靠性。
讓協議爲代理做好準備
接下來要補上的環節,是讓協議「對代理友好」。
目前多數 DeFi 協議並未爲智能代理而設計。它們需要提供更穩定、更安全的執行接口:可以預覽操作、安全重試、並基於一致的數據結構進行執行。權限設計也應「限定範圍」,而非「全權開放」,讓代理在明確邊界內行事,而非掌控整個錢包。
在這些基礎缺失的情況下,再智能的代理框架也會被脆弱的底層「絆倒」。一旦這些地基完善,用戶無需再手動監控自動化進程;開發團隊可減少排錯時間、集中精力創新;不同服務商的執行結果也能因共享基準而具備可比性——不再只是宣傳口號。
必須改變的部分
解決方案其實並不復雜:讓代理可驗證(Provable),讓協議爲代理準備好(Agent-ready)。在代理與錢包之間增加策略層,並要求所有執行過程可追溯、可驗證,而非「黑箱運行」。
例如,Termina 的 SVM 引擎 正是基於這一理念構建——它爲 AI 代理提供真正的 Solana 運行時環境,讓代理能基於鏈上數據建模、決策與學習。與此同時,協議方應開放可「幹跑(dry-run)」的操作接口,明確的錯誤代碼、可安全重試機制、核心數據結構(倉位、費用、健康度)的一致性,以及基於會話(Session)的權限控制。
當這些功能落地,用戶就能擺脫「看護」代理的負擔;團隊能減少系統故障;機構投資者也終於能獲得他們需要的安全護欄與可驗證證明。
現實時間表
未來六個月內,預計改進最快的將是「副駕駛型」代理。更完善的數據管線將提升它們在日常使用場景中的可靠性。
在一年內,隨着測試標準的增強,代理將能跨協議協調執行,人類只需批準關鍵步驟。更長遠來看,隨着基礎設施成熟,智能代理可能會逐漸模糊爲 DeFi 的默認交互層——不再是單獨的「工具」,而成爲人們日常與金融系統交互的主要方式。
結語
「智能代理金融」(Agentic Finance)正在降低參與門檻,讓自動化不再只是專家的專屬工具。但要真正大規模運作,它還需要更好的「地基」:實時數據、更安全的權限機制、更強的測試體系,以及更透明的執行結果。
僅靠更聰明的 AI 並不能解決這些問題。真正的進步,將來自底層結構的完善。
DeFi 的下一個裏程碑,不僅是規模的增長,而是——對自動化的信任。而這一天,只有當 AI 代理不再只是展示用的「概念演示」,而是變成真正可靠的執行者時,才會真正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