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廣場活動:#发帖赢代币CGN 💥
在 Gate 廣場發布與 CGN、Launchpool 或 CandyDrop 相關的原創內容,即有機會瓜分 1,333 枚 CGN 獎勵!
📅 活動時間:2025年10月24日 18:00 – 11月4日 24:00(UTC+8)
📌 相關詳情:
Launchpool 👉 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7771
CandyDrop 👉 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7763
📌 參與方式:
1️⃣ 在 Gate 廣場發布原創內容,主題需與 CGN 或相關活動(Launchpool / CandyDrop)相關;
2️⃣ 內容不少於 80 字;
3️⃣ 帖子添加話題:#發帖贏代幣CGN
4️⃣ 附上任意活動參與截圖
🏆 獎勵設置(總獎池:1,333 CGN)
🥇 一等獎(1名):333 CGN
🥈 二等獎(2名):200 CGN / 人
🥉 三等獎(6名):100 CGN / 人
📄 注意事項:
內容必須原創,禁止抄襲;
獲獎者需完成 Gate 廣場身分認證;
活動最終解釋權歸 Gate 所有。
香港公司宣布儲備加密貨幣拉高股價近30倍後,人去樓空疑似跑路?
在加密貨幣市場的狂熱浪潮中,一種名爲“數字資產財庫”(Digital Asset Treasury, DAT)的敘事,正將傳統資本市場與新興的加密世界緊密相連。然而,當一家名不見經傳的香港動畫公司,僅憑一紙公告便使其股價在納斯達克飆漲近30倍,最終卻落得人去樓空、監管介入的下場時,整個市場不禁要問:這究竟是金融創新的典範,還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騙局?這起事件的主角——QMMM公司,正成爲這場風暴中最引人注目的案例。
QMMM,一家由桂濱(Kwai Bun)於2005年創立的香港媒體與動畫制作公司,在2024年7月以每股4美元的價格登入納斯達克,募資860萬美元。然而,其財務狀況並不樂觀,財報顯示公司已連續兩年虧損。就在市場對其前景持保留態度之際,QMMM突然投下了一顆震撼彈。
上個月,該公司高調宣布將投入1億美元巨資購買加密貨幣,包括比特幣(BTC)、以太坊(ETH)和Solana(SOL),聲稱要“整合AI與區塊鏈,打造新一代加密生態”。這一宏大的“DAT”戰略,瞬間點燃了投資者的熱情。其股價如同脫繮野馬,從10美元附近一路狂飆,盤中最高觸及303美元,漲幅高達近30倍,市值急劇膨脹,成爲華爾街側目的“加密妖股”。
然而,這場資本狂歡的背後,疑點重重。就在QMMM股價登峯造極之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介入,爲這場鬧劇按下了暫停鍵。SEC於9月29日宣布,因懷疑其在社群媒體上涉及操縱股價與成交量,勒令QMMM暫停交易十天。監管機構明確指出,該公司的行爲可能涉及典型的“拉高倒貨”(pump-and-dump)市場操縱手法。
事實上,這只是冰山一角。SEC與金融業監管局(FINRA)早已對超過200家宣布將加密貨幣作爲核心庫藏股策略的上市公司展開同步調查。調查人員發現一個普遍現象:許多公司在正式公布其“加密財庫”策略之前,其股股價和交易量便已出現異常飆升。
這直接觸及了監管的兩條紅線:公平揭露(Fair Disclosure)與內線交易。SEC援引《公平揭露規範》(Regulation Fair Disclosure, Reg FD),要求這些公司解釋是否曾選擇性地向特定投資者泄露未公開的重大資訊。前SEC執法律師David Chase形容:“當這些調查信函發出去,真的會攪動一池春水。”QMMM的極端案例,無疑爲這場大規模調查提供了最生動的樣本。
監管的介入讓市場信心瞬間崩潰,而來自香港的實地探訪,則讓情況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根據記者的走訪,QMMM位於香港銅鑼灣天後的註冊辦公地址已經人去樓空。鄰近公司的員工證實,QMMM及其旗下制作公司在此辦公多年,但已於上月突然搬離。當記者致電創始人桂濱求證時,對方在得知媒體身分後立即掛斷電話,並且不再回復任何訊息。與此同時,公司的官方網站和所有社交媒體帳號均已關閉,桂濱的個人Instagram也轉爲私人狀態。
這一系列的舉動,讓社群中“跑路”(Rug Pull)的猜測甚囂塵上。許多人將QMMM稱爲“第一家跑路的微策略(Microstrategy)”,諷刺其拙劣地模仿了微策略公司大量持有比特幣的成功模式,卻最終走向了欺詐的深淵。
值得一提的是,QMMM事件發生後,幣安(Binance)創始人趙長鵬(CZ)迅速在社群媒體上發文,提出了對整個DAT行業的嚴正呼籲。
CZ強調:“所有DAT公司都應該使用第三方加密貨幣托管機構,並讓投資者可以審查其帳戶的設置流程。”他進一步表示,這將是其關聯投資機構Yzi Labs未來投資任何與BNB相關的DAT項目的先決條件。
CZ的呼籲直指問題的核心。如果一家公司聲稱購買了大量加密貨幣,但這些資產卻存放在無人監管的自有錢包中,那麼它隨時可以祕密出售這些資產,甚至可能從未真正購買過。第三方托管和獨立的審計,將爲投資者提供一層關鍵的保障,確保公司財庫的透明度與真實性,從而有效防止類似QMMM的騙局再次上演。
SEC對200多家公司的廣泛調查,以及CZ對行業自律的呼籲,共同指向了一個明確的未來:合規將成爲DAT公司生存和競爭的最低門檻。未來的監管框架,很可能會對資訊披露的時間點、同步範圍、內部稽核流程以及資產托管等方面,制定出更嚴格的“最低防線”。
總的來說,QMMM的“疑似跑路”,爲所有投身於DAT敘事的公司和投資者敲響了警鍾。它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現實:在缺乏有效監管和透明度的前提下,任何革命性的金融創新都可能被扭曲爲收割散戶的工具。
加密貨幣曾被視爲顛覆金融規則的“野孩子”,但QMMM事件提醒所有參與者——無論資產形態多麼新穎,公平、透明與誠信依舊是資本市場顛撲不破的通行證。對於那些真正希望利用數字資產推動企業發展的公司而言,如何在擁抱創新的同時,穩穩地走在合規的道路上,將是決定其能否在這場數字資產長跑中最終勝出的關鍵。市場的泡沫正在被擠出,而一個更健康、更值得信賴的DAT生態,或許將在這次陣痛後迎來新生。
#Ripple擬建10億美元XRP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