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廣場「創作者認證激勵計劃」開啓:入駐廣場,瓜分每月 $10,000 創作獎勵!
無論你是廣場內容達人,還是來自其他平台的優質創作者,只要積極創作,就有機會贏取豪華代幣獎池、Gate 精美週邊、流量曝光等超 $10,000+ 豐厚獎勵!
參與資格:
滿足以下任一條件即可報名👇
1️⃣ 其他平台已認證創作者
2️⃣ 單一平台粉絲 ≥ 1000(不可多平台疊加)
3️⃣ Gate 廣場內符合粉絲與互動條件的認證創作者
立即填寫表單報名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59
✍️ 豐厚創作獎勵等你拿:
🎁 獎勵一:新入駐創作者專屬 $5,000 獎池
成功入駐即可獲認證徽章。
首月發首帖(≥ 50 字或圖文帖)即可得 $50 倉位體驗券(限前100名)。
🎁 獎勵二:專屬創作者月度獎池 $1,500 USDT
每月發 ≥ 30 篇原創優質內容,根據發帖量、活躍天數、互動量、內容質量綜合評分瓜分獎勵。
🎁 獎勵三:連續活躍創作福利
連續 3 個月活躍(每月 ≥ 30 篇內容)可獲 Gate 精美週邊禮包!
🎁 獎勵四:專屬推廣名額
認證創作者每月可優先獲得 1 次官方項目合作推廣機會。
🎁 獎勵五:Gate 廣場四千萬級流量曝光
【推薦關注】資源位、“優質認證創作者榜”展示、每週精選內容推薦及額外精選帖激勵,多重曝光助你輕
主權個人的誕生:從“人的上鏈”到可競爭治理下的DeSoc
作者:LXDAO
本文爲「區塊鏈文明三部曲」的終章,旨在勾勒去中心化社會(DeSoc)的雛形。我們認爲,文明正經歷一次基質的遷移:從原子時代邁入比特時代。在此背景下,以太坊展現出成爲文明元框架的潛力——一個允許社會制度在低成本、可編程環境中持續迭代的「可糾錯系統」。
這一框架的上限,始於其最基本單元——人。本文論證,隨着 RWA(現實資產)上鏈初具規模,思想文化、RWO(真實世界組織)的整體映射將以「人的上鏈」爲前提。個人的身分、信用、能力與社會關係等諸項權利必須能夠被可信地映射、自由地遷移與組合,方能實現社會結構的鏈上重構。
據此,本文從身分、經濟與治理三層系統闡述了以「主權個人」爲核心的 DeSoc:個體憑藉其比特化的鏈上權利與資產,得以在多個 DAO(數字城邦)間低成本地遷徙,從而驅動治理優化,最終形成一個可競爭的治理格局,開啓比特時代的新篇章。
關鍵詞:去中心化社會;主權個人;人的上鏈;數據資產化;普遍基本收入;比特時代。
引言:永恆的遷徙——從地理邊疆到數字疆域的自由之路
遷徙自由,是人類最古老、最根本的權利。在民族國家與固定疆界形成之前,部落與家族可根據生存與安全需求遷徙,選擇更優環境。這種以遷徙作爲反饋的機制,是權力的原始制約——它不消滅權力,而讓權力始終可被替代。
農業文明與國家建構收緊了這一自由:人口與土地綁定,權力通過「不可撤銷授權」將個體錨定在出生地,社會契約由動態互惠關係變爲靜態束縛。個體的遷徙成本高昂,權力回收困難。
然而,個體自由的追求從未消失,並催生兩大趨勢:
1.縱向逃離:個人移民尋求更自由、更繁榮的法治社會,實現對治理與服務的主動選擇。
2.橫向合衆:民族國家融合以獲取更高層級公共產品,拓寬流動權與市場邊界。
這兩個趨勢共同指向一個核心訴求:人們始終在追求一個可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實現「用腳投票」的場域。
而今,區塊鏈技術,特別是以太坊上的 DeSoc,正在開啓第三條道路:構建一個全新的數字疆域。在這裏,「用腳投票」的權利被技術原生地、低成本地重新賦予每一個個體。
本文旨在論證,基於「人的上鏈」爲起點的 DeSoc,正是人類這場永恆的自由遷徙在數字時代的最新篇章,它將實現對「不可撤銷授權」的終極解構,並加速文明向比特時代的演化。
身分層——從「數據裸奔」到「主權在人」
1.理論基石:從 SBT 到「社會可組合性」的願景
Vitalik Buterin 在《去中心化社會:尋找 Web3 的靈魂》《我對生物識別身分證明有何看法?》等文中,爲下一代身分體系奠定了理論基礎。他所提出的「靈魂綁定身分」(Soul-Bound Identity)概念,其核心載體 SBT(靈魂綁定代幣)並非另一種金融資產,而是一種承載個體社會履歷、信用與貢獻的不可轉讓憑證。這一體系的終極目的,是構建社會可組合性——讓每個獨立的「人」在鏈上擁有一個可被識別、信任與激勵的社會根基。
2.技術架構:主權身分棧與標準化進程
「人的上鏈」願景正通過一系列以太坊社區標準(EIP/ERC)從理論走向工程現實。其技術核心是一個由社區共識驅動的三層「主權身分棧」:
2.1 DID:主權之根與標準化身分錨點
遵循 W3C DID 標準的去中心化標識符,爲個體提供了生成與完全掌控其「根身分」的能力。在以太坊上,這一概念通過 EIP-4361(Sign-In with Ethereum, SIWE) 得以具體化。該標準允許用戶使用其以太坊帳戶直接登入第三方應用,實現了身分驗證方式的去中心化,是身分主權回歸個體的關鍵一步。同時,EIP-712(結構化數據籤名) 爲 DID 在簽署復雜、可讀的鏈下聲明(如身分憑證)時提供了安全與用戶體驗的保障。
2.2 零知識證明:隱私之盾與可驗證憑證引擎
零知識證明(ZK)是身分棧中的隱私增強層,它通過「可驗證卻不可見」的密碼學機制,確保身分聲明(如「我年滿 18 歲」)的真實性無需以暴露全部數據(如出生日期)爲代價。盡管 ZK 本身是密碼學原語,但其在身分領域的應用正由諸如 ERC-5833(靈魂綁定令牌的隱私合規組合) 等探索性提案所推動,旨在解決 SBT 在合規與隱私方面的挑戰。
2.3 SBT:社會之魂與鏈上履歷容器
作爲身分的數據容器與社會履歷模塊,SBT 的形態正通過多個 ERC 提案進行定義與優化。其核心思想源於 ERC-721(非同質化代幣標準),但關鍵特性「不可轉讓性」則由專門的擴展標準所賦予:ERC-4973 與 ERC-5192(最小靈魂綁定令牌) 是兩個旨在定義 SBT 核心邏輯的競爭提案,它們都爲代幣注入了「不可轉讓」的屬性,並將其元數據與身分綁定。此外,ERC-1155(多代幣標準) 因其高效的批量處理能力,常被考慮用於頒發和管理大量、可組合的 SBT 憑證,從而構建起個體在數字世界的可編程社會 DNA。
這個由 DID(EIP-4361/712) + ZK(隱私增強) + SBT(ERC-4973/5192/1155) 共同構成的、基於社區標準的技術棧,是 DeSoc 得以從白皮書走向智能合約的最底層、可交互操作的架構。
3.生態實踐:人格上鏈的早期圖譜
當前,以太坊生態的身分實驗呈現「碎片化探索」的特徵。
一系列前沿項目正致力於將抽象的身分理論映射爲具體的數字人格網路:
這些實踐如同拼圖,雖在社交、身分、生物識別等單一維度上取得了突破,客觀上形成了「多源信譽碎片」,但尚未實現 DeSoc 所需求的「可組合數字人格」。
在此背景下,Credinet 等項目的探索顯得尤爲重要。它們不再滿足於對「人」的某一屬性進行孤立描述,而是整合 MACI(用於抗操控交互的可驗證計算工具)等工具,嘗試構建一個允許用戶攜帶並證明自己多維信用碎片的數字身份框架。該項目從多個獨立的 ZK 證明模塊出發,對個體權利進行可持續更新、可驗證且可組合的「樂高式」畫像,以實現「統一畫像 + 權利碎片化 + 隱私抗脅迫 + 去中心化治理」的目標。
4.現實動因:從行業痛點走向文明基建
構建去中心化身份,不僅是技術演進,更是區塊鏈現實發展的剛性需求。
行業驅動:保險、信貸、去中心化治理等高級金融應用,都依賴於可信身分來實現精準的風險定價與激勵分配。
文明驅動:在以太坊文明的宏大敘事中,DeSoc 並非 DeFi 的簡單延伸,而是一次社會結構的範式革命。建立可信的身分基礎設施,是構築新文明的地基。
競爭驅動:行業的下一增長曲線,不應困於 DeFi 的內卷式競爭,而應轉向建設身分層這類具有正外部性與網路效應的底層設施,充分發揮以太坊可信中立的不可替代優勢。
結語:當個體的信用、能力與關係網路成爲可隨身攜帶、自由遷徙的數字資產,人類在數字世界中重新獲得了至關重要的自由——遷徙。
身分層的構建,因此遠不止是一次技術升級。它是個人權利的終極確權,是以太坊文明從「資本契約」邁向「社會契約」的歷史性起點。從此,人不再是算法的囚徒,而是鏈上世界真正意義上的主權節點。
此身分層的建成,使得「人」在數字世界中第一次成爲擁有完整歷史與聲譽的、不可混淆的獨特實體,爲後續的所有社會經濟活動提供了可信的原子單元。
經濟層:從「金融樂高」到「社會樂高」的生態重構
當可信的、豐富的數字身份成爲現實,基於信用的市場體系將隨之崛起。個體得以擺脫地理疆域的束縛,從「數字遊民」演進爲「數字公民」,在一個由算法信任構築的新經濟體中生活與創造。
3.1 信用即資本:人格金融的興起
當可信的身分成爲普遍現實,一個基於人格信用的金融市場便得以構建。
金融的門檻被徹底瓦解。信任,由算法與實時行爲動態定義。金融,回歸其本質——社會信任的量化表達。從此,金融活動不再是資本的專屬遊戲,而是人格信用的自然延伸。
3.2 聲譽即生產力:思想市場的誕生
當可信的身分承載了豐富的個體履歷,一個全新的」思想市場「便得以解鎖。所有創作單位、互動與評價,都沉澱爲生產者的聲譽資產組合。知識可以證券化,影響力可以投資,協作可以量化。在這個新市場中,被信任的人,成爲最具生產力的人。此時,一個以信任爲清算單位的」思想市場「由此成型。
3.3 身分即制度:實體經濟上鏈
可信身分體系爲實體經濟與鏈上經濟的融合提供了制度性橋梁。
企業、社區等組織可將其法律結構映射爲鏈上主權身分,使股權、治理權、資產權等復雜關係通過智能合約自動執行。
這實現了從」法律信任「到」算法信任「的範式遷移,爲現實世界上鏈奠定了可信基礎。
3.4 經濟的範式轉向:信任內生與秩序重構
當可信的個人成爲經濟的基本單元,整個經濟的運行範式隨之轉向。其核心表現爲:交易成本趨近於零,作惡成本趨近於無窮。
交易成本坍塌:信任成爲內生機制
鏈上身分與信用體系消除了信息不對稱、信任缺失與履約困難三大核心摩擦。信任從昂貴的外部成本,轉變爲廉價的內生算法屬性,經濟系統由此從
高摩擦社會躍遷至低摩擦社會。
作惡成本飆升:信用成爲永久約束
SBT 的不可轉讓性將個體與其行爲記錄永久綁定。一次欺詐即可導致鏈上信用的損傷,喪失未修復前的所以協作機會。在理性計算下,維護信用成爲唯一的最優策略。
信任文明降臨:從法治到自治
當交易成本趨於零而作惡成本趨於無窮,社會秩序的基礎從外部強制轉向內在約束。法治進階爲「信任自律」,監管讓位於「聲譽約束」。我們從「契約社會」走向「信用文明」。
3.5 數字遊民的興起
當」人「作爲可信的、豐富的數字實體被確立,脫離疆域限制的」數字遊民「便真正進化爲了數字公民。其基本經濟來源(UBI)由兩部分組成。
數據資產化收入
一個活躍的、可信的鏈上身分本身即爲可持續產生收益的數據資產。個人可通過數據市場,在保護隱私的前提下(如通過零知識證明),將其數據使用權授權給 AI 訓練、市場分析等需求方,從而獲得穩定、被動的數據權益收入。
節點網路收入
通過爲網路提供基礎資源(如 PoS 質押、DePIN 設備的存儲 / 算力),個體獲得相應的網路維護收益。此項收入與數據資產收入共同構成了 DeSoc 中保障基本經濟安全的全民性收入基礎。
治理層:從「全權代理」到「比特式授權」
權力的本質,是對他人權利的佔有與支配。自政治社會誕生以來,這種權力源於個體權利的出讓。
在皇權時代,權利的出讓是一次性的、不可撤銷的,乃至子孫後代的權利也被永久讓渡;在憲政時代,權利的出讓依據選舉週期而發生。
這兩種模式的共同之處在於:權利的出讓在時間上是長期的,在範圍上是整體的。
當權利被整體、永久地讓渡,個體便失去了制衡權力的根本籌碼。遷徙自由,於是成爲個體對抗權力的終極防御機制。
當個體的權利變成可分解、可組合、可遷移的鏈上數據,不再被地理邊界鎖死後,這一防御機制被技術性地永久激活了。政治權力的千年格局由此迎來根本性重構:權力被迫從壟斷走向競爭,從強制走向服務。RWO、RWE(真實世界 enything)將在這一新的權力範式下被重新定義並高速迭代。
4.1 DAO:作爲「數字城邦」的制度實驗
每一個 DAO,無論其目標是管理協議、運營社區或是進行投資,均可被視爲一個微型的 「數字城邦」 。它們擁有:
4.2 自由的精細化:「鏈遷」與多維身分配置
在物理世界中,移民意味着政治歸屬、經濟環境與文化生活的一次性、捆綁式切換,成本高昂且過程艱難。
在 DeSoc 中,「鏈遷」實現了自由的解綁與精細化。個體可以因其編程貢獻在技術 DAO 中享有高聲譽,同時因其藝術品味成爲文化 DAO 的核心成員。他可以選擇在秉持共同理念的 DAO 中行使治理權,同時在提供更優金融服務的 DAO 中進行資產配置。
這種將個人多維權利在不同數字城邦間進行精準配置的能力,標志着人類首次實現了低成本的、綜合性的自由選擇。
4.3 治理競爭:制度與文化的「吸引力競賽」
極低的「鏈遷」成本,使得 DAO 之間的競爭超越傳統範式,演變爲一場全方位的「制度吸引力競賽」。
爲吸引並留住具有高價值的「數字公民」,DAO 必須持續優化其制度供給:
這場競賽將催生前所未有的制度創新,正如歷史上自由城邦的繁榮。最終,治理的優劣與文化的活力,將直接決定一個數字城邦的興衰。
系統整合:DeSoc 的湧現——一個動態、有機的社會生態系統
當「人」在鏈上被完整確權,其身分、信用與治理參與都以數據化、可組合的方式持續演化時,社會開始呈現出一種動態湧現的結構。
它不再依賴中央規劃或宏觀設計,而是由億萬個體的自由選擇與智能合約的自動協作共同生成。
DeSoc(去中心化社會)的本質,正是這種自下而上的秩序生成機制。
在這個系統中,權力成爲臨時授權,制度成爲可更新代碼,社會契約第一次具備了實時演化的可能性。
這是人類文明的一次重啓:一個不再被疆域、身分或制度所束縛的社會,在比特的世界中自發重生。
結論:邁向自有、自治、自享的比特時代
「區塊鏈文明三部曲」的推演在此匯流,形成一個堅實的邏輯閉環:
我們揭示了馴服權力的工具——可逆授權,將權力從壟斷品轉變爲個體可駕馭的服務;
我們奠定了承載文明的基石——以太坊的可信中立、全球共識與可編程性,爲 DeSoc 構築了無許可、去信任的底層基礎;
我們勾勒了新社會的藍圖——以「人的上鏈」爲序章,經由身分的確權、經濟的自主、治理的競爭,最終抵達一個以人爲中心的數字文明。
這標志着一次文明基質的深刻遷移:從奠基於物質與能量的原子時代,邁入構建於數據與信息的比特時代。
原子時代的律法是地理綁定、資源稀缺與權力中心化。社會結構與制度被物理世界的「原子邏輯」所禁錮——萬物皆有位置與重量,遷徙艱難。
比特時代的範式是全球流動、可無限復制與權力去中心化。個體與社會的一切要素——身分、資產、信任與關係——皆被解構爲可編程、可組合、可驗證、可撤回、可自由遷移的比特單元。
它讓「身分」從全權代理,變爲個人自有;
它讓「治理」從壟斷管理,變爲自治服務;
它讓「收益」從資本獨佔,變爲創造者自享。
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說》中「民有、民治、民享」(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的理想,在此被賦予了全新的時代內涵,從集體層面的宏大敘事,具象爲每一個主權個人的生活實踐:「自有、自治、自享」(of myself,by myself,for myself)。
這就是——比特時代。
思考
如果「人的上鏈」成爲主流(身分、履歷、信用都在鏈上),你最本質的「自由」會被放大還是被削弱?哪些自由會被放大(選擇權、遷徙權、參與權)?哪些自由會被悄悄收緊(遺忘權、重新開始的權利、匿名犯錯的空間)?
在「主權個人」的敘事裏,你更害怕的是:別人不把你當個人,還是系統太認真地把你當「可計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