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廣場活動: #0G发帖赢USDT# 💥
在 Gate 廣場發布與 0G 及相關活動(理財 / CandyDrop / 合約交易賽)相關的原創內容,即有機會瓜分 200 USDT 獎勵!
📅 活動時間:2025年9月25日 18:00 – 10月2日 24:00 (UTC+8)
📌 相關活動:
理財活動:輕鬆賺取穩定收益
👉 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7290
CandyDrop:參與瓜分 0G
👉 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7286
合約交易賽:交易贏大獎
👉 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7221
📌 參與方式:
1️⃣ 在 Gate 廣場發布原創內容,主題需與 0G 或相關活動 有關
2️⃣ 內容不少於 80 字
3️⃣ 帖子添加話題: #0G发帖赢USDT#
4️⃣ 附上任意活動參與截圖
🏆 獎勵設置(總獎池 200 USDT):
20 名優秀內容創作者,每人 10 USDT
📄 注意事項:
內容必須原創,禁止抄襲或刷量
獲獎者需完成 Gate 廣場身分認證
活動最終解釋權歸 Gate 所有
最愛申請 AI 專利的,是這家中國公司
文章來源:對齊Lab
圖片來源:由無界AI生成
當地時間 2 月 10 日至 11 日,由法國政府主辦、印度政府協辦的巴黎 AI 行動峰會(Paris AI Action Summit),吸引了全球 100 多個國家的領導人和 AI 領域的企業高管,共同討論人工智能對於全球發展的影響。
和前兩屆分別在英國和韓國舉行的 AI 峰會相比,本屆峰會聚焦的主題從安全與風險明顯轉向了 AI 發展的潛力。“AI 教母”李飛飛在峰會上開幕式演講中說:“現在是真正的‘第一個 AI 時代’”;谷歌首席執行官桑達爾·皮查伊更是直言:“現在就是 AI 創新的黃金年代,而最大的風險是錯失良機”。
而作為本屆峰會東道主的法國,將峰會主題定為“切實行動”,也被解讀為歐洲試圖在 AI 領域爭奪發展的影響力。在峰會舉辦前,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我們(歐洲)必須彌補與中美在 AI 領域的差距。”
澎湃新聞通過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的專利數據,嘗試以一個細切面來呈現當下全球 AI 競爭格局。
2024 年生成式 AI 專利數大增
儘管生成式人工智能只是人工智能的分支之一,專利佔比也不高——截至 2024 年年底,全球 AI 專利總量接近 260 萬件,生成式 AI 則是 9 萬多件,佔比僅為 3.6%,但生成式 AI 因能通過學習已有數據來創造出新內容,包括文字、圖像、音樂等,已然成為 AI 界的顯學。
推動這一技術受關注的關鍵節點是 OpenAI 在 2022 年 11 月發佈的 ChatGPT,向全球展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巨大潛力,此後僅中國就出現了上百款大模型,文生圖、文生視頻等產品層出不窮。
澎湃新聞基於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在 2024 年發佈的 生成式 AI 專利檢索方法(詳細介紹見文末),在專利數據庫檢索後發現,2024 年全球新增了 4.5 萬條 生成式 AI 專利信息,這個數量和過去 10 年的總和相當。
另外,2024 年新公開的 4.5 萬條生成式 AI 專利中,產生自中國的數量達到 2.7 萬條,佔比 61.5%,位列第一,美國則以 7592 條位列第二。儘管馬克龍認為“歐洲在當今全球 AI 競賽之中嚴重落後,甚至已不在‘競賽行列’”,但是歐洲依然是去年全球第三大 AI 專利受理地。
需要提醒的是,受理地不完全代表發明者的來源地。事實上,2024 年在歐洲專利局公開生成式 AI 專利數最多的公司是韓國的三星(254 條),第二是美國的谷歌(54 條),第三多的是中國的華為(51 條)。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曾根據專利的發明人地址統計過 2014 年到 2023 年期間,全球生成式 AI 專利的發明人來源,前五位分別是中國、美國、韓國、日本和印度。
中國擁有最多的 GenAI 專利,美國、韓國、日本和印度位列其後。圖片來源:世界知識產權組織《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與中美在 AI 發展上取得的領先優勢相比,歐洲在 AI 監管上則更為激進,全球首部全面監管人工智能的法規《人工智能法案》由歐盟推出,並於 2024 年 8 月 1 日正式生效。
只是該法案才生效半年,歐盟就有意為人工智能開發鬆綁。馬克龍及歐盟高級官員在本屆峰會上都表示,歐盟將簡化對人工智能技術開發的監管,以助其在歐盟地區蓬勃發展。
“歐洲在監管等方面過於中央集權,這意味著在觀點、能力多樣性等方面沒有建立應有的優勢。”英國劍橋大學機器學習教授、阿蘭·圖靈研究所高級 AI 研究員尼爾·勞倫斯(Neil Lawrence)對澎湃新聞表示。
誰在熱衷申請生成式AI 專利?
從生成式人工智能專利申請最多的企業數據看,我們能更直觀地看到馬克龍所擔心的歐洲與中美在 AI 領域的差距。
根據澎湃新聞的梳理,整個 2024 年,生成式 AI 專利數量最多的 20 家公司中,有 11 家來自中國,包括了騰訊、百度、中國移動,美國則有 7 家,歐洲僅有西門子 1 家公司。
來自中美的商業巨頭都在發力 生成式 AI,這就能理解馬克龍為什麼會擔憂歐洲只能扮演一個 AI 的消費者角色。
除了商業機構,過去一年生成式 AI 專利新增最多的學術機構,也都來自中國。2024 年,中國科學院以 492 條新增生成式人工智能專利數位列第一,浙江大學和清華大學緊隨其後。
不過,也有人對專利數量能多大程度體現一家機構的創新能力表示疑問。
對此,從事知識產權領域工作的夏蔚豐律師對澎湃新聞表示:“專利數量是衡量一家公司在 AI 領域實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因為專利數量能夠直接體現公司技術積累和研發實力。”但他也指出,除了專利數量,“還需要同時結合專利質量、商業化能力、基礎研究、生態構建等多維度去進行評估”。夏蔚豐提到,曾經備受資本青睞的 AI “四小龍”,其整體 AI 專利數量相當可觀,但一度因缺乏將技術落地的能力而飽受爭議。
此外,夏蔚豐還提到,他和很多 AI 企業研發人員交流人工智能專利這一話題時發現,研發人員普遍感覺 AI 技術迭代速度越來越快,AI 專利申請也越來越卷,一些企業會有計劃地申請大量專利,通過堆積 AI 專利來建立自己的 AI 技術壁壘。
這種通過申請大量專利來形成技術壁壘的模式是好是壞,夏蔚豐覺得需要辯證地看待:“我們有些客戶是新進入 AI 賽道的創業者和進行 AI 技術創新的中小企業,‘專利叢林’現象已經事實上阻礙了他們的發展,創新成本也變得更高,很擔心技術應用受到限制。”但也需要看到“專利的申請和授權為中國 AI 企業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推動了技術轉化和產業升級。”
“開源”不是白送,專利也不一定是壟斷
除了擁有生成式人工智能專利最多的公司外,記者在梳理數據時,還發現了一個很有反差感的情況:
推出 ChatGPT 的 OpenAI,至今只申請了 30 件人工智能專利,而且全都是 2024 年才提交的;而同樣把 AI 界攪得天翻地覆的 DeepSeek,它的團隊所擁有的與 AI 相關的專利也才 27 件,其中諸如《一種人工智能模型訓練數據集的構建方法》這樣的與訓練大模型直接相關的專利,也是 2024 年提交的。
但關於兩家公司申請專利的討論,卻是截然相反的兩種畫風:對於 OpenAI,很多人疑惑的是,專利數為什麼這麼少?和競爭對手谷歌比起來,實在是約等於無;而對於 DeepSeek,更多人想問的是,為什麼它還要申請專利?
這種“雙標”態度,本質上源於 ChatGPT 和 DeepSeek 所代表的兩種技術路線之爭:
ChatGPT 主打“閉源”(軟件源代碼不對外公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報告》中分析, OpenAI 的專利數之所以這麼少,是為了避免以專利的方式洩露自己的技術。而 DeepSeek 則力推“開源”(軟件源代碼對外開放),新模型剛一發布,訓練細節就公佈。
所以很多人會問:為什麼 DeepSeek 的公司在共享自己技術給大家免費使用的同時,還申請專利?對此,夏蔚豐表示,如果 DeepSeek 不及時申請專利,可能會被他人“掠奪”相似技術,甚至進而受到訴訟威脅。通過專利確權,可有效減少日後糾紛。
在夏蔚豐看來,“開源”和“專利”之間並非對立:“本質上是‘開源’擴大生態,專利保護核心技術。”關鍵看企業如何設計授權條款,讓更多人受益的同時,保證自身的投資回報。
或許隨著以 DeepSeek 為代表的開源路線被認可後,會有更多團隊被鼓勵跟進,創造出更多高效率、低成本的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專利,將在未來迎來指數級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