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广场「创作者认证激励计划」开启:入驻广场,瓜分每月 $10,000 创作奖励!
无论你是广场内容达人,还是来自其他平台的优质创作者,只要积极创作,就有机会赢取豪华代币奖池、Gate 精美周边、流量曝光等超 $10,000+ 丰厚奖励!
参与资格:
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即可报名👇
1️⃣ 其他平台已认证创作者
2️⃣ 单一平台粉丝 ≥ 1000(不可多平台叠加)
3️⃣ Gate 广场内符合粉丝与互动条件的认证创作者
立即填写表单报名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59
✍️ 丰厚创作奖励等你拿:
🎁 奖励一:新入驻创作者专属 $5,000 奖池
成功入驻即可获认证徽章。
首月发首帖(≥ 50 字或图文帖)即可得 $50 仓位体验券(限前100名)。
🎁 奖励二:专属创作者月度奖池 $1,500 USDT
每月发 ≥ 30 篇原创优质内容,根据发帖量、活跃天数、互动量、内容质量综合评分瓜分奖励。
🎁 奖励三:连续活跃创作福利
连续 3 个月活跃(每月 ≥ 30 篇内容)可获 Gate 精美周边礼包!
🎁 奖励四:专属推广名额
认证创作者每月可优先获得 1 次官方项目合作推广机会。
🎁 奖励五:Gate 广场四千万级流量曝光
【推荐关注】资源位、“优质认证创作者榜”展示、每周精选内容推荐及额外精选帖激励,多重曝光助你轻
x402 带火 PING!币圈十年「微支付」梦终于找对主体了
x402 近两天爆红带火 PING、PayAI 等标的的同时,也唤起币圈对微支付赛道的远古记忆。x402 从定义上来讲,是 Agent 之间基于 Crypto 的支付协议。从具体场景来说,主要就是 Agent 之间的微支付与按需支付。
币圈微支付十年探索史:从 BTC 到 x402
(来源:Bitcointalk)
微支付并非新概念,币圈已经历了多轮探索。2009 至 2010 年,中本聪最早在 Bitcointalk 论坛曾经讨论过微支付的事情,他认为比特币当时的技术限制不适合。BTC 的区块确认时间约 10 分钟,手续费在网络拥堵时可能高达数美元,这使得小额支付在经济上不可行。中本聪虽然看到了微支付的潜力,但也清楚认识到技术瓶颈。
2017 至 2018 年,闪电网络被视为 BTC 微支付的终极解决方案。理论上来说,状态通道这个东西最适合微支付,多小额都可以,且 TPS 理论上无限。然而,闪电网络一直就是做不起来。原因在于其用户体验复杂、需要预先锁定资金、以及通道路由的不确定性。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开启和关闭支付通道的操作门槛过高,而微支付场景又要求极致的便捷性。
同期,Nano 和 IOTA 两个用了有向无环图技术的项目也进行了尝试。Nano 主打日常高性能支付链,IOTA 主打物联网机器之间的支付协议。这两个项目在技术上都有创新,但现在也都化石了。Nano 虽然实现了零手续费和即时确认,但缺乏足够的应用场景支撑。IOTA 的物联网愿景过于超前,在物联网设备尚未大规模普及时,机器间支付只是空中楼阁。
2019 至 2020 年,BSV(Bitcoin SV)想过把 BTC 微支付那个概念实现,当时设计了超大区块、0 确认、IP 直塞等各种 Fancy 的技术,也确实有视频流支付项目基于其做出来了。这些项目实现了看付费视频看到哪支付到哪、边看边支付的体验。但这个场景其实对我们人类来说相对鸡肋,因为人类用户更习惯包月订阅或一次性付费,按秒计费的体验并不符合人类的支付习惯。
这些失败案例的共同特点是:都假设微支付的需求方是人类用户。然而,人类在日常消费中并不需要如此精细化的支付颗粒度。买杯咖啡直接付 5 美元,而非每毫升咖啡支付 0.01 美分。但对于 AI Agent 而言,情况完全不同。
x402 与 PING 揭示 Agent 支付真谛
2023 年 6 月,一段对话让投资人印象极其深刻:「区块链或者说智能合约这个东西发明出来,其本质不是给人用的,而是给 AI 用的。」这个洞察在当时被视为超前,但现在看来却是预言。最终那个项目没投,2 年多过去不知道他们发展的怎样。但当时确实 ABCDE 团队非常 Buy In 这个 Theory,后来 2024 年投了一个 AI 项目,很大程度上也是看中项目对 Agent 2 Agent 支付这个赛道的理解以及 Road Map 上对这个赛道的切入。
这一切都发生在 x402 诞生之前,属于混沌期。现在有了 x402,加上最近 PING 和 PayAI 的爆火,Agent Payfi 甚至未来 AI 时代的支付蓝图终于变得明朗和清晰起来。所以有时候东西做的太早,容易成为先烈而不是先锋。微支付与按需支付这个领域,多年探索,无数失败后终于发现,原来不是场景不对,而是主体不对。
人与人之间是不需要微支付的,因为人类的交易频率相对较低,交易金额相对较大,且习惯于信任和赊帐机制。但 Agent 与 Agent 之间才是微支付真正大施拳脚的舞台。AI Agent 的交互频率可能达到每秒数百次,每次交易金额可能仅为几美分甚至更少,且 Agent 之间缺乏信任机制,需要即时结算。这种特性与微支付的技术特点完美契合。
x402 作为 Agent 之间基于 Crypto 的支付协议,提供了标准化的支付接口和结算机制。当一个 AI Agent 需要调用另一个 Agent 的服务时,可以透过 x402 协议进行即时支付和结算,无需人工介入或中心化中介。这种无摩擦的支付体验是 Agent 经济运作的基础设施。
PING 的爆火则证明了市场对这个赛道的认可。当 x402 协议逐渐成为 Agent 支付的事实标准时,基于该协议建立的项目如 PING 和 PayAI 自然获得了关注和资金流入。这种「协议层爆火→应用层受益」的模式,在加密货币历史上多次重演。以太坊的智能合约标准带火了 DeFi 协议,ERC-721 标准带火了 NFT 市场,现在 x402 正在带火 Agent 支付生态。
PING 与 PayAI 的实际应用场景
x402 带火 PING 的核心原因在于其解决了实际问题。在 AI Agent 经济中,一个 Agent 可能需要调用数百个其他 Agent 的服务来完成复杂任务。例如,一个自动交易 Agent 可能需要调用市场数据 Agent、风险分析 Agent、执行 Agent 等多个服务。若每次调用都需要人工授权支付,整个系统将无法运作。x402 和 PING 提供的自动化、即时的微支付机制,使得这种复杂的 Agent 协作成为可能。
PayAI 则专注于 AI 服务的按需计费。当你使用 AI 生成图片、编写代码或分析数据时,不需要购买月度订阅,而是按实际使用量支付。这种模式对于偶尔使用 AI 服务的用户更加经济,对于 AI 服务提供者而言也能更精准地获得收入。x402 协议为这种按需计费提供了技术基础,而 PING 和 PayAI 则是具体的应用实现。
x402 与 PING 的技术优势:
即时结算:Agent 间交易无需等待区块确认,毫秒级完成支付
微额支付:支持低至 0.000001 美元的支付,适合高频小额场景
自动化执行:无需人工干预,Agent 自主完成支付决策和执行
跨链互通:支持多条区块链,Agent 可在不同链上无缝支付
从投资角度看,PING 的爆火不仅是短期投机,更反映了市场对 Agent 经济基础设施的长期价值判断。随着 AI Agent 数量呈指数级增长,Agent 间的支付需求也将爆发式增长。x402 和 PING 作为这个赛道的早期标准制定者,可能享受巨大的网络效应红利。
为何这次不同:从先烈到先锋的关键
所以有时候东西做的太早,容易成为先烈而不是先锋。微支付与按需支付这个领域,多年探索,无数失败后终于发现,原来不是场景不对,而是主体不对。闪电网络、Nano、IOTA、BSV 都是技术上可行的方案,但它们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试图让人类用户接受微支付,而人类用户根本不需要这种支付方式。
x402 与 PING 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对了需求方。Agent 与 Agent 之间的交互才是微支付真正大施拳脚的舞台。AI Agent 不会嫌麻烦,不会介意每次交易只有 0.0001 美元,也不需要心理帐户和交易摩擦考量。对 Agent 而言,按实际使用量精确计费是最合理的商业模式。
时机也至关重要。2023 年 ChatGPT 的爆发开启了 AI 时代,2024 年 AI Agent 开始大规模商业化,2025 年 Agent 间协作成为主流需求。x402 和 PING 恰好在这个需求爆发的时间点推出,既不太早成为先烈,也不太晚错失先机。这种时机把握是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
从生态系统角度看,x402 不仅是一个支付协议,更可能演变为 Agent 经济的基础层。未来可能出现基于 x402 的 Agent 市场、信誉系统、服务发现机制等上层应用。PING 作为早期应用之一,有机会在这个生态中占据重要位置。随着更多开发者基于 x402 构建应用,网络效应将持续增强,先行者优势将越来越明显。